□辅导端:在政策推动下,商业航天、量子计算等赛道的独角兽企业陆续开启IPO进程
□受理端:今年已有185家企业IPO申请获受理,较2024年全年的76家实现倍增
□发行端:今年并未出现大规模扩容,截至目前,A股新上市公司数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过会企业数量略有增长
◎记者孙小程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A股IPO市场迎来新变化。
具体来看:辅导端,科创板新一轮深化改革激活了优质企业的资本化预期,商业航天、量子计算等赛道的独角兽企业陆续开启IPO进程;受理端,年内已有185家企业IPO申请获受理,较2024年全年的76家实现倍增;发行端,今年并未出现大规模扩容,截至目前,A股新上市公司数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过会企业数量略有增长。
受访投行人士预计,在政策、市场、企业的多方协同下,IPO发行有望延续当前稳中有进的节奏。其中,硬科技等赛道将继续成为市场焦点,具备核心技术、清晰商业模式的优质企业更易获得市场认可。
硬科技独角兽企业陆续开启辅导
近日,中国证监会网站披露,微纳星空在北京证监局申报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该公司主要从事卫星整星、地面站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业务,围绕卫星解决方案可为客户提供包括论证、设计、制造、测试、发射、测运控在内的“一站式”星地一体化交付服务。
微纳星空并非个例,商业航天领域已有多家独角兽企业于近期启动IPO辅导。7月29日,蓝箭航天在北京证监局启动辅导备案,拟在科创板上市,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8月1日,屹信航天在江苏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机构为民生证券;8月13日,中科宇航在广东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登记,辅导机构为国泰海通。
在业内看来,在政策带动下,今年是头部企业角逐商业航天“第一股”的重要时间节点。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提出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分析称,在科技创新领域拥有核心资质与显著影响力的企业,是第五套上市标准的适用对象。
除了商业航天,量子计算行业也有独角兽企业启动IPO进程。证监会官网显示,9月15日,本源量子在安徽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本源量子技术起源于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聚焦量子计算产业生态建设,是中国首家将量子计算正式推向商用领域的企业。公司核心产品包括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量子计算云平台、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等。
从已有信息看,本源量子尚处于亏损状态,预计同样将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此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宏力达宣布拟以自有资金1598.15万元,受让本源量子0.2323%股份。交易披露,本源量子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2858.44万元,净亏损1787.40万元。
“科创板将更加精准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持续研发投入大、商业前景广的优质科创企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与先进制造、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不少企业尚未盈利,但具备‘硬科技’属性,此类企业将率先受益。”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
受理明显回暖
再看IPO受理端,截至9月22日,年内A股共有185家企业IPO申请获受理,2024年全年则是76家。
与此同时,IPO市场的“撤单潮”有所降温。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以审核日期为计,截至9月22日,年内合计89家拟上市公司主动“撤单”,撤单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逾七成。
东北证券投资银行管理总部相关负责人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分析称,当前IPO市场“受理增,终止减”的趋势,是政策、市场、企业多方协同的结果。
政策端,监管层锚定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主板强化“大盘蓝筹”定位,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则为不同创新企业提供多元路径,科创板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北交所四年来市场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市场端,2024年第四季度起A股企稳回升,硬科技、新质生产力赛道受关注,二级市场的回暖带动了一级市场及IPO整体回暖。
企业端,拟上市企业自身不断提高经营质量和保荐机构申报前严把质量关等,从多个维度提升了与申报板块定位的契合度,更好地提前落实了各项申报要求,从源头提升了申报质量,减少后续终止的可能性,为资本市场输送了新鲜血液。
发行未出现大规模扩容
不过,从审核端来看,年内IPO发行呈理性放量之势,并未出现大规模扩容。以上市日期为计,截至9月22日,今年以来A股共有71家公司发行上市,过会企业数量为53家;去年同期共有69家公司发行上市,过会企业数量为37家。
今年8月,在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针对近期市场对“科创板、创业板包容性增强会否造成IPO大规模扩容”的担忧,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李明表示,证监会将继续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做好逆周期调节,不会出现大规模扩容的情况。当前,全球主要市场都在主动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加大制度机制创新,在持续吸纳优质企业、改进监管服务的同时也促进了二级市场的活跃和走强。
展望后市,王骥跃认为,IPO的发行节奏预计将温和提速,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不会出现大幅度变化。
前述东北证券投行负责人分析称,当前IPO市场发展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资本市场建设方向,预计市场活跃度有望延续,契合国家战略导向的优质企业将通过IPO等方式持续获得资本市场支持。
具体而言,硬科技等赛道将继续作为市场焦点,其中具备核心技术、清晰商业模式的优质企业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暂时不具备IPO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被并购、在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获得资本市场赋能。当然,市场各参与方也应持续关注风险,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