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珊珊,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突破40万亿元,绿色债券年发行量超过4000亿元,这两项全球第一标志着中国已成为绿色金融的规模领先者。然而,其国际话语影响力与市场体量仍不匹配。绿色金融不仅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国向世界讲述可持续发展故事的关键语言。当前,亟需通过系统性叙事创新,将实践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一、从规模叙事转向规则叙事:展现制度构建的系统性智慧
中国绿色金融的国际传播长期以规模数据为主,虽彰显体量,却难以触及可持续内核。国际受众更关注规则制定、标准统一与风控机制。2025年7月,三部门联合发布《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新增12类绿色项目并细化技术标准,标志着中国从标准追随者转向制定者。
笔者认为,叙事转型需从“体量展示”迈向“体系构建”,重点阐释绿色标准、信息披露、激励机制与产品创新四大支柱。中国建立“定性+定量”双重认定体系,强制要求环境效益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MRV),有效防范“洗绿”。信息披露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广”,2025年将覆盖所有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并细化23项核心指标,提升国际可比性。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货币+税收”工具组合,高效引导社会资本,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聚焦规则细节,中国绿色金融叙事才能实现从“数字展示”到“智慧分享”的升级。
二、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叙事:赋予金融故事温度与共情力
宏观数据虽体现参与力度,却难以引发共情。绿色金融的生命力在于具体项目与市场主体的真实获得感。推动叙事从“宏大”转向“微观”,需通过具象案例展现其经济与社会价值。
一直以来,金融机构与基层实践是微观叙事的重要载体。中国邮储银行“转型贷”以利率优惠和碳收益质押支持高耗能企业改造,平均收益率达4.2%,打破“环保与盈利对立”误区。地方实践如福建“茶园贷”、浙江印染企业转型融资、深圳“蓝色债券”等,让绿色金融从政策抽象变为可感实体,凸显其在赋能转型、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中的作用。这类“小切口见大格局”的叙事,更能消解国际认知偏差,展现中国绿色金融推动包容性增长的独特价值。
三、融通中西文明叙事:以哲学底蕴增强话语穿透力
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植根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智慧,这是其国际传播的核心优势。浙江安吉“竹林碳汇”实践即为例证,当地通过碳汇交易平台和“碳汇贷”,将传统文化理念转化为现实价值,印证了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笔者看来,融入文明视角可显著提升国际理解与接受度。解读绿色标准时,可关联《礼记·月令》的时序观;阐释长期主义时,可引用《孟子》“不违农时”思想。在中非合作中,中国金融机构为肯尼亚保护区设计“生态保护贷”,结合本地理念形成社区参与闭环,实现技术输出与理念共鸣。中国绿色金融需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分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范式,为全球治理贡献文明智慧。
四、构建多主体、跨语际的叙事生态:实现话语传播系统化
笔者认为,实现从“规模领先”到“话语引领”的跨越,需构建多主体协同、跨语际传播的叙事生态系统。当前国际绿色金融话语存在术语差异,如“转型金融”与“可持续金融”混用,影响传播精准度。需建立国家级多语种术语释义库,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并组建专业语言服务团队,确保准确传递。
具体来看,尤其需要培育三类“绿色金融代言人”:实践操盘者分享实操经验,理论建构者阐释制度逻辑,政策解读人传递权威信息,形成“实操+理论+政策”的立体传播合力。平台层面,应在COP、博鳌论坛等国际场合主动发声,推动标准互认与合作倡议,借助“一带一路”联盟建立海外传播中心,实现常态化解读与分享。
结语
中国绿色金融的叙事创新关乎国际话语权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通过规则叙事、微观叙事、文明叙事和生态叙事的系统构建,将中国实践转化为可理解、可借鉴的中国方案,不仅提升国家金融软实力,更为世界提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从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绿色成就,到听懂中国的绿色逻辑,再到认同中国的绿色理念,这是中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金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