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22日电(记者刘旭阳李唐宁)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工作方案”)22日公布,提出了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经济效益企稳回升等稳增长目标。
专家表示,当前,“扩需求”是扭转钢铁行业供需失衡的关键所在,“扶优汰劣、精准调控”是工作方案的一大亮点。随着工作方案实施,低碳冶金、智能制造、钢铁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将迎来显著发展机遇。同时,有助于推动绿氢制备、储运以及氢冶金核心反应设施、配套工艺控制技术的研发应用。
稳增长目标: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经济效益企稳回升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型产业,对稳定工业增长,支撑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近年来,钢铁行业持续下行,稳增长压力较大。2024年,钢铁行业利润662.9亿元,同比减少42.6%,行业亏损面较大。今年1—7月,钢铁行业虽然实现利润830.3亿元,但行业稳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
主要目标方面,工作方案提出,2025—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有效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绿色低碳、数字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在接受新华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作方案在目标设置上,充分体现了政策延续性,“此版工作方案提出2025—2026年钢铁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左右,延续了2023年印发的《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中增长4%的目标水平,体现了国家推动钢铁行业平稳运行的预期和决心。”
他进一步分析,对企业而言,“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市场供需更趋平衡”这两项目标,企业的“体感”最为明显,是时下的重点、难点,定性的目标导向也更加严谨、务实。此外,工作方案针对产业结构以及供给能力、绿色化、数字化方面的目标,体现了政策对当前和长远的统筹考虑。
增强高端产品供给三方面挖掘钢材应用需求
本次工作方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强治理、优供给、促转型、扩消费、增合作等,共提出5个方面10条具体举措,从供需两端齐发力。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肖邦国对记者表示,“扶优汰劣、精准调控”是本次工作方案的一大亮点。比如,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措施,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对发展电炉钢、低碳冶金、兼并重组和高端特殊钢等项目予以差别化支持,促进减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继续实施产量压减政策,扶优汰劣,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针对钢铁行业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工作方案提出“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具体包含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促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等措施。
“扩需求”是行业稳增长的重中之重,也是扭转钢铁行业供需失衡的关键所在。肖邦国指出,工作方案从三方面挖掘钢材应用需求、维护钢材市场稳定:一是抓住全球贸易复苏、海洋资源开发加速和绿色环保船舶市场需求增加等机遇,提出深化钢铁与船舶等重点用钢领域的上下游合作等措施。二是依托钢结构在节能、环保、抗震、全生命周期节约成本等方面的显著优势,深挖钢结构应用市场巨大潜力。三是促进钢结构建筑相关方企业协同降本,进一步扩大钢结构生产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培育一批钢结构建筑产业园区和钢材、构件、部品部件数字化供应链交易服务平台。
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任务
钢铁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韧性的关键。对此,工作方案特别提出推进落实《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标任务。
张龙强表示,工作方案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系统性,不仅聚焦当下超低排放改造、能效提升等,更着眼于长远低碳技术布局和生态构建。
具体而言,工作方案既注意强化技术改造,如提出加快高炉、转炉等限制类装备升级及一代炉龄服役到期的老旧设备更新,又突出技术创新,如指出推动开展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路径研究。此外,工作方案还聚焦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比如提出加快构建钢铁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提高碳核算数据质量,做好纳入全国碳市场后的相关工作等。
数字化是驱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工作方案指出,加快数字化转型,落实《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研究制定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标准,开展数字化转型评估诊断,培育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标杆工厂、标杆企业,推动“人工智能+钢铁行业”发展。
“随着工作方案实施,在低碳冶金、智能制造、钢铁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将迎来显著发展机遇。在绿色化方面,有助于推动绿氢制备、储运以及氢冶金核心反应设施、配套工艺控制技术的研发应用,促进氢能全产业链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张龙强表示,在智能化方面,工作方案将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改造,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孪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等技术方向将迎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