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9月22日电 21日,第二届制造业智能化解决方案创新大赛暨智能制造及检测装备路演展示活动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大赛以“智启新质造极未来”为主题,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聚焦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面向全国征集制造业智能化优秀解决方案。
本届大赛由中央企业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平台、IEC智能制造系统委员会中国专家委员会、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主办。目前,大赛已开放注册报名,将于12月份举行全国总决赛,参赛团队可在10月20日前,登录https://www.cipim.org.cn/projectadmin/home报名并填报参赛作品。据悉,在重庆市经信委、重庆市永川区的支持下,全国总决赛及表彰大会将在重庆市举行。
高规格赛事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智能化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整,加快推进智能化转型,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举措。
首届大赛于2024年在重庆市永川区举办,覆盖行业广、应用落地实、科技创新强,遴选发掘出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适用性和可复制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大部分得到了工程化应用,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在大赛总决赛期间发布了两项重大技术基础标准,为装备数字化、智能化研发的迭代升级和创新提供重要指导,助力智能制造挺进深水区。
发布会上,中国经济信息社总裁曹文忠表示,第二届大赛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产业链供应链全环节遴选智能化优秀解决方案,挖掘可复制易推广的创新成果,拓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应用,切实提升制造业供给水平和能力。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中经社将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优势,助力“赛场创新”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
大赛联合主办方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指出,仪综所将充分发挥在智能制造技术研发、标准制定领域的积累,把工业传感器、智能检测装备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与标准规范融入赛事,同时开放相关科技服务资源,为赛事提供技术保障,确保大赛产出兼具创新性与落地性的解决方案。
作为西部工业重镇,重庆市近年来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成绩斐然。据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卿知学介绍,重庆目前已培育建设卓越级智能工厂7家,先进级和基础级智能工厂分别达到178家和980家。2024年智能装备产业规模突破2800亿元,智能检测装备在汽摩、电子、新能源等重点行业渗透率超45%。大赛再度落地重庆,恰与重庆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布局形成同频共振。
2024年,首届大赛在重庆市永川区成功举办,推动了14项优秀成果与永川签约落地,有力助推了地方制造业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本届大赛全国总决赛将继续在永川举办。重庆市永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宪勇表示,永川区是重庆市智能制造重要承载地,在汽摩、电子、智能制造装备等产业领域拥有丰富应用场景,且已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永川区作为此次大赛决赛和颁奖典礼的承办地,将全力做好大赛后续落地服务,为参赛团队提供场地、政策等方面支持,打造赛事成果转化的“沃土”。
六盘山实验室主任马玉山代表大赛专家委员会发言,他指出,当前智能制造已进入“感知-决策-执行-检测”全链条协同的关键阶段,大赛应聚焦智能传感器、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技术领域,引导创新力量攻克产业痛点。他表示,将持续关注赛事进展,期待通过大赛汇聚全国顶尖技术资源,产出一批能解决实际产业问题、推动技术国产化的优秀方案,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注入技术动能。
赛程设计升级打造全链条产业创新平台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不是单点突破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标准引领、技术支撑、产业协同的“大合唱”。对此,本届大赛在传承首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赛制和赛程的重新设计和升级,更加注重制造业智能化技术的“纵向贯通”和产业的“精准赋能”,并围绕核心赛道设计,组织专家梳理产业痛点、难点和需求点,将其转化为赛事命题。
据介绍,本届大赛面向全国各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创业团队征集参赛方案,共设智能传感器、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机器人、装备智能化、智能制造系统协同五个赛道。各赛道设置一等奖1名,奖金10万元;二等奖2名,奖金5万元;三等奖3名,奖金3万元及优胜奖、专题奖若干名。
同时,本届大赛更加注重技术与产业相结合,致力于打造“技术创新-场景验证-产业应用”全链条闭环的创新平台。全国总决赛同期还将举办智能制造及检测装备路演展示活动。活动设置三大展区,包括智能检测装备展区、智能化解决方案展区、产需对接展区。展示面积预计达5000平方米。路演展示期间还将同步举办多场沙龙、演示和研讨活动,邀请专家、企业代表共话产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