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一年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改革、“并购六条”、科创板“1+6”等一批标志性政策落地,资本市场持续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进一步拓展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不断提升对科技创新的精准支持力。其间,资本市场经受住了超预期的外部冲击,市场韧性增强、预期改善,回稳向好态势不断巩固。
业内人士认为,一系列政策落地显效,既体现了资本市场投融资两端改革的放大效应,也折射出政策鼓励向新兴产业倾斜的导向。未来,资本市场有望继续引导中长期资本流入硬科技领域,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
引导资源加快向“新”集聚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禾元生物成为首批受益者;创业板“激活”第三套上市标准,迎来首单未盈利IPO项目大普微;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等相继启动上市辅导,拉开商业航天“IPO第一梯队”冲刺序幕……
近一年时间,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企业,正借助资本市场多个路径获得发展新动能。随着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不断提高,各类要素资源正加快向“新”集聚。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升,前沿科技行业的发展节奏显著加快。
并购重组领域亦“多点开花”。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立讯精密收购闻泰科技子公司,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迈瑞医疗控股惠泰医疗……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转型升级、产业整合和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积极性增强,收购未盈利科技型资产等标志性案例陆续落地。
在章俊看来,近期多个并购重组案例体现了资本市场融资端改革的放大效应,也折射出政策鼓励向新兴产业倾斜的导向。高技术与高附加值行业的集中度提升,显示并购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此外,科创债试点以来累计发行超万亿元,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如全国首单低空经济专项债——广州金控低空经济债发行,助力低空经济发展。债市“科技板”推出后,机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如国新证券与中信银行联合推出“中信银行-国新证券-央企实体企业科创债篮子”。
中长期资金入市重塑市场生态
在投资端,“长钱长投”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生动注脚,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为代表的中长期资本加速入市,力图成为稳定市场运行的“压舱石”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耐心资本”。
——“国家队”引领增持潮。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汇金公司连续多次公开宣布增持ETF,并明确表示“将坚定不移地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加大增持力度”;全国社保基金持续加大入市力度,加速配置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领域。
章俊分析,当前维稳机制已形成多层次框架,中央汇金发挥类“平准基金”功能,央行提供流动性后盾,监管执法强化市场秩序,投融资制度改革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保险资金配置转向。上海等地开展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目前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总规模已达到2220亿元。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五家A股上市险企持有股票资产金额超1.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超4000亿元,增幅达28.7%。
一家险资相关负责人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过去因为考核短期化、投资比例限制等因素,险资入市是“有难度的”。政策松绑后,特别是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的机制安排,使他们能够从长期视角评估股票投资价值,不被短期波动困扰。
——公募基金改革持续深化。两批共计38只采用新模式浮动管理费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陆续面市,让投资者更直观感受到“多赚多付、少赚少付”;公募基金费率第三阶段改革近日启动,每年为投资者让利约300亿元。同时,2025年上半年权益类基金净申购额达23.73亿元,同比增长76.04%;股票型ETF规模突破3万亿元大关,成为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载体。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孙珩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募基金系列改革重点解决行业“旱涝保收”“规模至上”“重首发轻持营”“重规模轻业绩”等痼疾,推动行业回归财富管理本质,督促基金公司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变。
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资本市场持续巩固回稳向好势头,吸引力和包容性不断增强,一个有活力、有韧性的市场氛围正在加快形成。
“稳”的基础日益牢固。今年6月底,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关键节点。目前全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市值占比超过四成,先进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涌现出一批龙头领军企业;上半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同比增3.2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近2个百分点。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更加注重提高市场内在稳定性、提升上市公司吸引力、增强投资者回报的市场生态正加快形成。
“活”的潜力不断释放。Wind数据显示,自2024年9月26日至今,A股市场有44个交易日的日均成交额达到2万亿元,5个交易日成交额超过3万亿元,日均交易额较2023年全年的日均8772.29亿元大幅上升。两融规模从2024年低点的1.37万亿元稳步上升至2025年9月的2.3万亿元,但杠杆率仍处于合理水平。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部分海外市场剧烈波动,A股展现出较为强劲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了过去两年总体净减持态势,特别是5、6月净增持规模增至188亿美元,显示全球资本配置意愿增强。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贾宁日前表示:“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债券、股票的市值占比约为3%至4%左右,受多重积极因素支撑,预计外资仍会逐步增配人民币资产。”
可以预期,随着“稳”的力量不断集聚,“进”的动能持续壮大,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将进一步巩固,更好服务经济持续回升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