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靴子落地”,A股港股却出现回调——是行情见顶的信号,还是新一轮上涨前最后的“黄金坑”?广发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刘晨明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直言,短期获利了结不改“慢牛”本质,资金面与产业周期双轮驱动仍支撑后市表现。他强调,在当前市场中,科技成长风格仍占据主导,投资者应紧盯业绩主线,避免盲目参与低位轮动。
内外资共同推动中长期慢牛格局依然稳固
广州日报:美联储降息后市场不涨反跌,您认为原因是什么?行情还能持续吗?
刘晨明:市场此前已对美联储降息预期作出充分反应。八月中下旬起,全球资金连续三周流入港股与A股,尤其对资金高度敏感的互联网板块提前上涨。降息落地后部分资金选择获利了结,属正常调整。
然而,从中长期来看,整体逻辑与趋势并未发生改变。一方面,预计国内将迎来较多积极的边际变化,外资流入可能不仅限于此前数周的阶段性表现,而具备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国内资金也在持续流入股票市场,并逐步形成正向循环:早在二季度,保险资金就已成为托底市场的主要增量来源;进入三季度后,以融资余额为代表的活跃资金及部分机构投资者逐步加仓;至八月下旬,银证转账、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等迹象显示,居民储蓄正在逐步向股市转移,共同推动A股和港股市场资金面向好。
尽管九月A股市场进入震荡格局,但目前指数层面呈现出的慢牛态势属健康整固,A股和港股未来仍有较大上涨机会。
AI、有色、创新药成三大高确定性方向
广州日报:当前最看好哪些方向?需警惕什么风险?
刘晨明:我们最看好的投资方向,依然是以具备基本面改善预期的板块为核心。今年二季度以来,资金流向的板块,也都是倾向于那些基本面预期强劲、改善幅度明显的,典型的包括AI、有色金属和创新药等板块。展望未来,无论是今年四季度还是到明年,这些板块的基本面改善逻辑仍具备较高确定性。因此,我们建议继续围绕这条主线,在基本面预期向好的行业中布局和挖掘投资机会。
从风险角度来看,核心也在于基本面是否如预期兑现。若上述热点板块(包括AI、有色、创新药)后续出现基本面证伪或表现不及预期的情况,则可能构成主要风险来源,将引发较大回调。
TMT热度高但并未见顶科技行情仍会延续
广州日报:TMT板块热度攀升,科技行情能否持续?
刘晨明:在评估以科技TMT为代表的板块市场热度时,成交占比是一个常用指标,即该板块成交额占A股整体成交额的比例。
历史上来看,这一指标在震荡或熊市环境中非常有效,因为此类市场通常缺乏增量资金甚至处于资金减量状态,某一板块成交占比过高往往反映情绪过热,不建议再去买入这种板块。然而,在牛市或大型产业周期中,由于增量资金持续入场,短期成交占比高企并不必然意味着见顶,其指示意义相对减弱。
复盘历史上几轮科技产业驱动的牛市:2009–2010年iPhone 4引领的智能手机周期中,TMT板块成交占比上限约为17%;2013–2015年“互联网+”阶段,该比例升至30%;2019–2021年伴随5G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半导体、国产替代的推进,TMT成交占比进一步突破40%。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科技产业周期中,预计TMT成交占比的中枢有望突破40%,而目前该指标处于35%~36%的水平,仍然具备一定的上升空间。
坚守主线收益更优低位轮动并不划算
广州日报:投资者应继续坚守主线,还是转向低位板块?
刘晨明:自2005年以来,A股市场大致经历了五轮指数级别的上涨行情,其中有三轮呈现结构性牛市特征,即市场主线清晰、行情集中于特定板块,未出现低位或滞涨板块的普涨,具体包括2019–2021年、2016–2017年以及2009–2010年的牛市,期间资金持续聚焦于主线方向,并未发生显著的高低切换。
另外有两轮牛市——2006–2007年与2013–2015年,则表现为更广泛的普涨格局,低位品种也全面上涨。但从收益结果来看,自低位板块启动补涨之时起算,其最终涨幅与持续持有主线品种的收益相差并不显著。
因此,在五轮牛市中,三轮无需切换赛道,坚守主线即可;另外两轮虽存在切换机会,但收益差异有限。因此,建议坚定持有风格主线。
对于新进投资者,即便考虑布局低位品种,也建议在主线的范畴内,选择目前估值相对较低、涨幅落后、但具备基本面改善预期的。
在当前以科技及广义成长股为主线的市场风格下,如TMT板块中的半导体国产替代、游戏、计算机,港股互联网,以及A股新能源等领域中,仍存在较多涨幅相对落后、具备补涨潜力的板块。
总体而言,在牛市趋势中,坚守主赛道仍是最优策略。若已持有主线品种,可继续持有;新入场则可关注主线中估值较低、有潜在催化剂的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