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能忘,奋斗不能停,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让‘中国碗’盛满更多‘中国粮’是我们这一代人对革命先辈的回答,也是对未来的承诺。”9月3日,全国劳动模范、最美职工、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豆首席育种专家胡喜平身着正装、佩戴绶带,受邀在天安门广场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观礼结束后,他抓紧时间返程,奔赴金色的豆田。在那里,他心心念念的大豆正蓄势待发,即将进入成熟期。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大豆是人类主要蛋白质和油脂来源,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国大豆形势不容乐观。”胡喜平告诉记者,我国大豆自给率偏低、进口依存度过高,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明显短板。
怀揣着“育出最好的豆种”的理想,胡喜平扎根黑土地30年,长期致力于大豆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工作,被誉为“守护大豆中国‘芯’的人”。在他手上,68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豆新品种破土而生,累计推广超1.9亿亩,不断刷新着我国大豆亩产高产的纪录,为提升我国大豆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育种是个枯燥、孤独的工作,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干不了这个活儿。”为调查了解大豆新品种在各生态区的适应情况,胡喜平不断往返于48个试验点之间,每年至少绕黑龙江省3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在育种第一线。
每年7月要开展去杂工作,这段时期是大豆育种最关键、最艰苦的时期。烈日炎炎,胡喜平戴着老花镜,和团队的青年人一起在田间做大豆杂交,汗水湿透上半身,露水湿透下半身,大家拖着十几斤重的“大泥脚”为大豆授粉。胡喜平介绍:“大豆是闭花授粉,大豆花长度只有6毫米,柱头比一根头发丝粗不了多少,人工授粉时需要格外仔细,有时由于植株太矮,大家得趴在地上才能完成。”
2015年,胡喜平来到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他在这里组建了黑龙江省第一支大豆商业化育种团队,开辟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流水线模式育种的大豆商业化育种先河。
白天,胡喜平在田间地头为几百株大豆授粉;夜晚,他在实验室用显微镜比对基因图谱……在胡喜平看来,要想育出良种,就必须对大豆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了如指掌。胡喜平记得清每株大豆的长势,期待着这些选育的种子有朝一日能够铺遍万里沃野。10年来,他克服人力、物力、财力等多重困难,将几十亩试验田变成几百亩,建立了分布黑龙江省三个生态区的宾西、北安以及牡丹江育种站,实现了传统育种向精准育种和设计育种的转型。
如今,胡喜平的大豆育种团队已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不仅成功解决了黑龙江省高寒区大豆亩产200公斤“卡脖子”问题,促进了我国大豆单产和总产提升,而且联合全国18家科研院所和大学组建了大豆创新联合体。在基因育种、分子育种等新技术的支持下,一个个高产、优质、有特色的大豆新品种得到审定和推广——可广泛应用于高端豆制品产业的无腥味品种;将油酸含量从20%提高到83%的新兴品种;用作纳豆和出口的专用品种……
“端牢中国饭碗,先要握紧中国种子。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产大豆必须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重任,避免受制于人。”胡喜平认为,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打造强大的民族种业,才能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大豆既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也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谈及未来,胡喜平表示:“下一步,我们不仅要解决大豆高产和优质的问题,不断增加豆农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还要推进高产和高营养的协同创新,选育更多优秀品种,更好满足大众对健康的需求。我将继续践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瞄准种业难题,向更高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