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还在进一步扩大。”9月1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表示,全国碳市场已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今年是“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5周年。《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我国稳步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市场活力持续被激发。
李高介绍,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14亿吨、累计成交额489.61亿元;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步显著提升。此前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交额达180亿元,创历史新高,“价格指挥棒”作用逐步显现。
今年以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新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行业,实现对全国6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同时,国家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推动出台《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先后制定30余项制度规范,初步形成多层级、较为完备的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
碳市场被视为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一般而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属于“强制(合规)碳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属于“自愿碳市场”。两者相互衔接,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不久前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要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这彰显了我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坚定决心与务实行动。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健全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李高说。
在“双碳”目标牵引下,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正协同并进。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2亿千瓦煤电机组和9.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或重点工程超低排放改造。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数量持续下降;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环评数量不断增加,2025年上半年两项同比分别增长44.4%和31.3%。初步统计,“十四五”以来共审批电子信息制造等高技术产业项目环评文件1.46万个,涉及总投资6.28万亿元,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要素保障。
黄润秋表示,“十四五”以来,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比2020年上升2.4个百分点。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黄河全线干流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
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方面,我国累计完成散煤治理4100万户,淘汰高排放车辆近2000万辆。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年均浓度分别较2020年下降18%、10%和20%;七大流域和重点海湾整治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3.3%。全国3000多条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也超过90%。同时,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基本完成132个重点县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累计完成10万余个行政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以上。
“我们完全有信心实现‘十四五’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并力争高质量收官,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黄润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