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科创板全天成交额达3610.4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见微知著。今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正经历一场由新经济崛起主导的深刻变革。新经济力量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升级为路径,成为重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的核心驱动力。
具体而言,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到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企业加速登陆资本市场,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逐步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生态体系。
第一,技术突破重构企业价值坐标。
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企业加速实现技术突破,促使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改变了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原有认知。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涌现多家独角兽企业,并通过产业链协同效应提升整体竞争力,使得新经济板块在资本市场中的权重持续提升。
证监会副主席李明此前透露,2024年以来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全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市值占比超四成。
以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概念持续受到资本青睐,反映出资本对技术突破的强烈预期,这种“高成长叙事”背后是两大支撑:一是企业持续加码研发,二是盈利模式逐步得到验证,实现了“技术—市场—资本”的正向循环。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了更高的估值,这表明投资者更加关注长期技术积累和未来发展,而非短期盈利表现。
第二,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结构跃迁。
新经济崛起态势显著,尤其是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结构跃迁,催生新的价值增长极。一是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这种“老树发新芽”的转型,既保留了产业基础优势,又注入了创新动能;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加速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量子计算、商业航天、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成为“换道超车”的主战场。
我国正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结构从“量”到“质”的跃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随着我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新质生产力也将重塑全球产业版图。
第三,全球资本“再平衡”下定价逻辑被重塑。
中国资产因新经济崛起获得“双重溢价”。一方面,AI持续突破为企业赋能,高盛预计AI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每年提升中国企业的每股收益(EPS)2.5%;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企业未来增长的确定性,也重塑了投资者对新经济的定价逻辑。今年以来,高盛、瑞银等机构纷纷上调中国股票评级,印证了全球资本对中国新经济前景的认可。
在笔者看来,新经济的崛起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更是资本市场系统性改革的产物。从本土创新突围到全球资本虹吸,中国资本市场正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这场由创新驱动的生态变革,不仅将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巨头,更将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