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板块近期上演了一场罕见的“心跳”行情。
药捷安康-B(2617.HK,下称“药捷安康”)前一天刚玩完“暴涨63%又闪崩收跌”的蹦极走势,多只港股创新药ETF又在9月17日开盘时,就“霸榜”跨境ETF跌幅榜,多只产品跌超1%。
这家刚上市不足三个月、还没一分钱营收的生物制药公司,短短六天股价飙涨超550%,甚至一举跻身千亿市值俱乐部,更火速被纳入多只指数成分股,引得指数产品被动“上车”,同时引发“凭什么?”的广泛争议。
剧烈波动背后,不仅ETF投资者很“受伤”,创新药投资的高风险特性再次引人深思。有指数投研人士受访称,核心争议在于,为什么一只上市不到三个月、尚无业绩支撑的新股,可以被纳入指数成分股,且占据了不低的比重。
而相关基金公司人士向第一财经透露,事件发生后,已和指数公司进行沟通。
港股创新药ETF领跌
9月17日,港股创新药主题ETF早盘即陷入调整,并占领跨境ETF的跌幅榜。截至收盘,银华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下跌2.98%,位居跌幅榜首;汇添富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同样下跌2.29%;此外,博时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ETF、工银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等多只产品跟跌,跌幅均超1%。
此番走势或与前一交易日创新药个股的剧烈波动有关相关。9月16日,药捷安康的股价出现极端行情,早盘暴涨超63%,随后迅速回落,最终收跌5.73%,全天振幅近124%,堪称 “蹦极式” 波动。
这一表现不仅赚足市场目光,更迅速传导至多只创新药ETF。当日收盘,银华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旗下的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领跌ETF市场,二者分别下跌2.31%、2.12%。当日跨境ETF跌幅前15位中,14只均为创新药、生物科技等相关主题产品。
对于股价的异常波动,药捷安康在16日中午发布公告称,董事会确认集团的业务营运维持正常,且集团的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并无重大变动。董事会不知悉股价及成交量异常变动的任何原因。
尽管发布了澄清公告,药捷安康的股价在17日依旧呈现较大波动的状态,从开盘的185港元/股,一度冲高至260港元/每股,随后震荡收盘落至209.2港元/每股,单日上涨8.96%,但全天振幅达到45.78%,市场博弈情绪持续升温。
药捷安康是一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处于注册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发现及开发肿瘤、炎症及心脏代谢疾病小分子创新疗法。其自6月23日登陆港交所,初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但进入9月后,其股价逐步进入暴涨通道。
这背后是哪些因素推动?对于药捷安康股价的阶段性暴涨,有业内人士认为,多重因素共同构成推动力量,其中 9 月 8 日公司股票被纳入港股通标的,同时成为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等 9 条指数的成分股,是重要推力之一。
数据显示,9月8日至9月15日的短短六天,药捷安康的股价暴涨557.69%,市值达到1647亿港元,进入港股千亿市值药企行列。
成交量的急剧放大,也反映出资金涌入的强度。在被纳入港股通的首日(9月8日),药捷安康的成交额从前一日的0.13亿港元迅速增至1.96亿港元,增长超过十倍。自12日起,该股的成交额进一步放大至26.13亿港元,并于16日创下45.43亿港元的历史新高,较纳入前水平呈现数百倍增长,市场交易热度可见一斑。
从港股龙虎榜数据亦可看出,南向资金的持续加码成为重要支撑。Wind数据显示,自9月10日起,港股通连续多个交易日加仓药捷安康,16日更是加仓103.7万股至409.95万股,持有市值升至为7.89亿港元。
新股快速纳入指数引争议
药捷安康近期的“蹦极”行情,不仅引发市场对其股价异常波动的关注,更将争议焦点引向了剧烈波动前一日,该股被纳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合理性问题。
按照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编制方案,该指数的选样空间需满足多重硬性条件,如纳入互联互通标的,公司近一年无重大违规、财务报告无重大问题;公司最近一年经营无异常、无重大亏损以及考察期内股价无异常波动等。
然而,药捷安康上市尚不足三个月,且近五年净利润持续为负。今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仍未产生任何营收,税前亏损达1.23亿元。从半年报中还可看出,该公司销售成本为0、员工也集中在研发部门等信息,也印证了其尚处于产品研发阶段、尚未有产品上市的现状。
“这个核心争议在于,为什么这样一只上市不到三个月、且尚无业绩支撑的新股可以被纳入指数成分股,且占据了不低的比重。”一位指数基金投研人士对第一财经说,尽管其他指数也将药捷安康纳入成分股,但是权重比较小,影响力也相对较弱。
第一财经查阅国证指数官网发现,在将药捷安康纳入指数前,该公司并未发布相关公告。此外,截至9月17日,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样本详情页面仍显示为8月数据,并未更新列入药捷安康。
就此,第一财经致电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下称“深证信息”),对方工作人员回应称,一般来说,样本股定期调整的情况是不会特意公告的,而是按照编制方案来调整。其次,官网指数的样本详情数据是在月底进行定期更新。
按照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编制方案,指数样本股实施季度定期调整,于每年 3 月、6 月、9 月和12 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个交易日实施。此外,第一财经记者从交易所ETF申赎清单中也发现,药捷安康在9月15日起出现在申赎清单中。
目前,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产品数量共有9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包括5只ETF产品,跟踪产品规模近360亿元。据测算,截至9月16日,港股创新药ETF、港股通创新药ETF的持仓占比分别为5.51%、4.59%。这意味着其股价剧烈波动对相关产品的净值产生了直接影响。
“整个过程和指数公司持续进行了沟通。”相关基金公司内部向第一财经透露,指数公司在调整成分股的时候,会提前告知相关产品公司,方便基金经理根据自身策略准备相关建仓方案。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是季度调整,调仓比较快,按照指数编制规则可能会产生将新公司纳入的情况。”某指数大厂公司人士也告诉第一财经,ETF主要是看跟踪误差,因此每家操作也不一样。
该人士续称,尽管基金公司无法干预指数公司的调整决策,但在调仓过程中拥有一定的操作自由度,不同公司的调仓跟进时间也可能不同。从不同产品的净值表现也能看到,不同公司的跟踪程度也不一样。
此次争议主要集中在被动指数产品领域。某中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创新药企业的股价高波动本就是行业特性,但被动产品因必须跟踪指数,不得不被动承受这种波动。相较而言,主动权益产品可能不会买入这种缺乏基本面且上市较短的个股。”
他认为,主动权益产品的投资决策更注重安全边际和长期逻辑。创新药公司出现这样的“过山车”的情况,影响力可能并未波及主动权益产品,相关产品的申购情况也不会因此受到显著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