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慕尼黑9月16日电(记者马悦然)2025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14日落下帷幕。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此次共有748家展商参展,其中中国展商数量高达116家,几乎占海外参展商的三分之一,中国车企数量超过德国本土车企。不过,在数据背后,中国车企出海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容小觑,为有效应对其中的问题,本土化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欧洲车企难堪大任
布鲁盖尔研究所2025年7月发布的报告指出,欧洲汽车制造商面临高昂的生产成本和有限的电池容量,难以大规模供应负担得起的大众市场电动汽车。
中国制造商凭借成本竞争优势填补了这一空白,其车型已占欧盟电动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中国公司也成为欧洲电池和电动汽车供应链的主要投资者,2024年对欧绿地投资达50亿欧元,较2022年增长超50%。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出口量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308.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75.2%。2025年1-7月,比亚迪在欧洲的销量超13万辆,同比增长高达210%。零跑称其海外销量单月超4000台,8月份在德国的纯电车销量达中国品牌的第一。
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外国企业频繁提及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欧摩威(前大陆集团汽车事业部)与地平线的合资公司于2025年推出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繁星(Astra)与高性能辅助驾驶方案皓月(Luna)。前者是不依赖高精地图全国都能开的城区NOA(Navigate on Autopilot, 领航辅助驾驶)方案,后者是辅助驾驶与主动安全功能的再进化。
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正在引领行业趋势。Momenta CEO曹旭东表示,将在慕尼黑开展L4级自动驾驶,展示Momenta以AI驱动的Robotaxi技术如何变革城市出行方式。卓驭科技研发副总裁马陆在高通与英伟达技术对谈中透露,搭载高通SA8650P平台的红旗天工05车型已在慕尼黑成功应对欧洲特有的环岛交通、窄路通行、有轨电车混行等复杂场景。
本土化应对成本关
布鲁盖尔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扩大了地方产能,维持了区域就业机会,并加快了脱碳进程。但对欧洲来说,他们也认为其带来重大风险,“包括据称补贴竞争引起的市场扭曲、与数据访问等问题。欧盟成员国对中国投资的态度仍然分散且不一致”。
从结构上看,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主要面临三类成本:一是进入成本,例如车型认证、法规合规、售后体系的初期建设;二是落地成本,包括生产制造、运输、关税和海关费用;三是生命周期的运营成本,如维修保养、备件周转、服务网络建设等。此外还受到地缘政治、法律法规等多因素的影响,以关税为例,自2024年10月起,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反补贴税,使得落地成本大幅上升。
面对挑战,中国企业积极调整策略,将目光投向本土化生产。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在慕尼黑车展上透露:“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实现在欧洲本地生产电动汽车,以更精准响应区域市场需求、提升供应链效率。最晚至2028年,比亚迪面向欧洲市场的电动车型将逐步完成本土化生产布局。”比亚迪位于匈牙利的工厂预计今年内投产,2026年还将在土耳其启动生产,以提升市场响应能力。
其他整车势力们也在积极推进欧洲本土化生产,零跑将与Stellantis合作,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工厂实现B系列产品落地,小鹏汽车也在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共同构建在欧洲市场的深度布局。
地平线、轻舟智航、卓驭科技等密集落地德国,还与大众、博世、高通等国际巨头达成战略合作,逐渐深度融入德国汽车产业生态。
数据合规挑战刚刚开始
欧盟在数据安全和自动驾驶法规方面走在前列。企业必须遵守《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即将全面实施的《人工智能法案》,将自动驾驶相关系统纳入高风险AI范畴,要求其在风险管理、透明度、技术文档和人类监督等方面满足严格标准。在德国,其率先为L3级自动驾驶制定详细法律,并通过《道路交通法》和《自动驾驶条例》为L3和L4级汽车建立了完整的监管体系。
随着中国汽车企业加速“出海”,数据合规已成为继技术和专利之外的核心挑战,同时符合国内外的数据安全要求至关重要。
中伦律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合伙人李瑞指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仅仅依赖一般性的法律法规已不足以应对。企业必须将数据合规提升至战略层面,建立常态化的重要数据识别机制,对所掌握的数据资产进行全面筛查、分类和分级。这不仅需要参照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更要密切关注《汽车数据出境安全指引(2025版)(征求意见稿)》这类详细的行业文件,从中获取具体的数据项和判定规则。此外,李瑞建议,企业应将数据出境合规审查嵌入内部管理流程,确保在业务活动中及时评估数据风险,并在涉及重要数据出境时,主动向监管部门进行申报和安全评估,以满足本地化存储和跨境传输的合规要求,有效规避法律风险。
展望未来,李瑞强调,成功的“出海”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合规体系。除了基础的识别和存储要求,还需履行作为重要数据处理者的合规义务,如定期向行业主管部门报送重要数据、设立专门的安全负责人和管理机构,并提交年度风险评估报告。将这些合规工作融入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不仅能筑牢安全屏障,有效应对潜在的“专利战”或数据壁垒,更能为全球业务的稳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前瞻性的布局和对当地规则的深度理解与遵守,中国车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少走弯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发展。
在全面复杂又严格的数据安全与技术标准面前,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出海,需要做好除销售外的另一套功课。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表示:“数据需要本地化。当然我们也会把在中国积累的车联网能力复制到欧洲,在符合法规的前提下,让欧洲用户享受到与国内相媲美的体验。”
轻舟智航创始人、CEO于骞则强调,企业在数据安全方面必须完全符合当地法规,并与客户共同承担合规责任。“所有数据的所有权属于客户,我们将帮助他们在合规框架下更好地打磨产品。”
赛力斯AITO同样将安全提升到更广的层面,提出“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四大安全领域,强调隐私和数据保护与人身安全同等重要。
构建服务网络是现实考题
此外,汽车销售是一项伴随全生命周期的长期服务。业内人士指出,在欧洲市场,中国车企的渠道密度影响用户信赖度,本地化深度涉及到品牌可持续性,响应速度决定口碑。在欧洲市场,如何在供应链深度融合和本地化服务能力上取得突破,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考题。
朱江明指出,销售不是简单的铺货,而是依赖于服务网络的支撑。“零部件配送、服务网络规模,都决定用户满意度。贸然撒网,缺乏维修和服务保障,只会损害品牌。”
他指出,汽车是各国的支柱产业,进入欧洲市场必须考虑本地化。“各国希望企业在当地建厂、创造就业、为经济作贡献。单靠整车出口难以长期行得通。”朱江明介绍,目前零跑已在全球布局约1700家销售和服务网点,海外车型投放节奏快于国内。零跑借助Stellantis集团销售网络协同推进本地化生产,加速销售与服务网点建设。
供应链企业也在提前部署。卓驭科技表示,将加大在欧洲的算力和基础设施投入,优先深化与欧洲头部车企的合作,以便快速响应区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