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长出“体验经济”、满足更多细分市场、推动多产业协同……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适应当前我国农业转型、消费升级新需要,把定制农业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农业新领域新赛道的一个重要抓手,取得了乡村振兴共生效应。但其当下也面临基层设施和服务配套有待进一步提质、“讲故事”能力不足等多重挑战,还需抓住定制农业风口对症下药施策,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升级蝶变。
布局现代农业重要拼图
眼下,一种新型的农业产销模式——定制农业在黑龙江兴起并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定制农业产业体系。
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仁东村,村部西侧十几亩菜地被石板铺成的田间小路分割成一块块50平方米的小方格。“还没栽秧时,这片地就全都有‘主’了。”村党支部书记曲伟君笑着说,由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蔬菜早已被订购一空,效益至少是大田玉米的10倍。每到周末,都有父母领着孩子来体验农活,还有学校组织学生研学,定制农业基地变身生动的自然课堂。
定制农业是传统订单农业的进化形态,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从田间到餐桌打造个性化农产品供应体系,是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发展升级的一个重要阶段。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定制农业专班综合组组长彭博介绍,黑龙江发展定制农业具有比较优势,拥有北纬47度黄金积温带、全国面积最大的黑土耕地,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超1亿亩,居全国首位。发展定制农业既能满足消费者高端化、个性化需求,还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2025年黑龙江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定制农业高质量发展,扩大定制农业面积和规模,持续开展定制农业宣传推介和产销对接”。省内多地掀起定制农业热潮,截至上半年,全省种植定制基地面积达138.7万亩,发展势头强劲。北大荒集团制定“定制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今年高端定制农业意向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
各地形成托管、认领、会员、众筹等较成熟的定制农业模式。在牡丹江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超万亩。“我们采取庄主认种和粮票两种个性化定制模式,拿出一部分地发展定制农业。”合作社理事长褚丽娟说,庄主模式指庄主每人可认购1至5亩田,秋收后按每亩365斤标准定期定量配送有机大米。粮票模式是将稻谷存储在恒温恒湿仓,按客户需求每月开机碾米,水稻脱壳99小时内配送到客户。
催化乡村振兴共生效应
黑龙江多地因地制宜发展定制农业,进一步把农业资源、技术等比较优势变为市场优势,让农民种得好且卖得好,还推动了农业消费场景创新、农文旅等多产业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综合效益增:促增收、降风险、减浪费“一石多鸟”。定制农业以销定产,融入精准化、高端化、全链条服务,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一是打破过去单向的农产品供应限制,消费者不再是产业链末端,而是从源头介入种植生产。褚丽娟说,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客户吃到了有机产品,农民每亩增收1000元以上,真正双赢。二是实现更精准的市场延伸,以“量体裁衣”方式减少市场价格波动和农产品滞销风险。三是减少因盲目生产导致的农业资源浪费。
——消费场景新:深挖农产品市场潜力,加速高端农业发展。随着市场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攀升,“私人定制”潜力巨大。北大荒集团农业发展部副总经理高世杰说,黑龙江香坊实验农场瞄准现代家庭“即定即食”的都市快节奏生活,实施都市“小菜园”工程,将零散土地规划成60至80平方米地块,“1小时锁鲜”绿色果蔬送到哈尔滨三环内居民家。绥化市满足城市居民拥有私家菜园的“田园梦”,把农家院变成“微农场”,盘活闲置房屋2000多个、菜园2500多个。五常市深耕五常大米品牌,高端定制大米15万亩,亩均销售5000元以上。
——协同带动强:多产融合,开辟农业新领域新赛道。在一些地区,定制农业与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业研学、文化消费、健康养老等有机融合,推动“卖产品”向“卖文化”“卖服务”升级。北大荒集团黑龙江闫家岗农场立足哈尔滨近郊的区位优势,定制“田园日记”小菜园,吸引城市居民参与农业生产,感受从买到种的沉浸体验。配套建成草莓采摘小镇,结合稻田花海飞机餐厅、湖畔听风露营地、星空垂钓等项目,形成“春季赏花采果、夏季观光体验、秋季丰收庆典、冬季冰雪奇趣”四季运营体系,2024年农场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宁安市立足石板田农业资源、镜泊湖生态环境、渤海国历史文化,打造玄武湖农业公园等精品景点,推动了“村庄变景区、稻田变景点、农民成网红”。
亟待“扩面、提标、强品”
尽管定制农业势头正劲,但还存在一些“硬件”“软件”上的制约和挑战。
一些基层受访人士表示,定制农业高度依赖光纤、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实现精细化、个性化生产和管理,部分合作社和种植户在前期投资建设方面压力较大,资金投入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实时可视化和全程可追溯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他们期盼,加大专项支持力度,探索产业投资基金、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缓解数字化转型中的资金焦虑。
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能力限制,有的地区定制农业跨界融合、协同效应发挥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基层干部建议,加强统筹,对资源禀赋好、适合发展定制农业的地区强化区域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农业定制化高附加值项目。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乡镇一级及村一级快速检测站、合作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等体系建设,提高基层农产品检测能力,充分保障定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定制用户健康权益。
定制农业需要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传统农业的一些“重生产轻营销”、品牌意识不够等问题,在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有的公司缺乏统一的定制农业App或电商销售平台,下属各企业平台多、平台小、平台影响力不大,区域辐射能力不强。建议加强农业资源整合,在凸显特色、提高辨识度基础上加快发展品牌农业,讲好品牌故事。创新市场推广手段,开展一线城市品牌行等活动,积极对接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