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以“新风投·新产业·新模式”为主题的2025(第二十五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在上海举行。会上,《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年度报告(2025)》发布。
该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受民建中央委托编写。报告指出,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与结构变革的关键时期,亟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构建更具韧性和可持续的新发展模式。
上海交大高金智库副院长朱启贵解读时表示,2024年以来,风险投资领域呈现出诸多热点动态:政策支持持续强化,国有资本与银行系资金加速布局,预计释放数百亿资金并带动近千亿投向一级市场;《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国家大基金三期成立、并购重组改革深化及专项S基金设立,进一步完善了行业生态;低空经济成为投资新热点。
朱启贵同时指出,在行业态势方面,募资、投资、退出均面临一定压力,硬科技成投资主流。募资端自2021年起持续下滑,2024年募资规模降至约4000亿元,较2021年大幅收缩;投资端2024年交易约1.53万笔,总投资额1.67万亿元,机构投资策略趋谨慎,“零出手”现象增多,硬科技领域已成为投资主流;退出端全年退出事件与金额同比分别减少11.6%和46.9%,A股与港股IPO同比下降56.2%,退出渠道面临严峻挑战。
行业主体也发生了明显变革。基金管理人总量连续三年负增长,CVC新增机构数量急剧下滑;政府引导基金新设数量增长34.15%但规模下降18%,市场化母基金规模创历史最大跌幅37.4%;国资占比持续扩大,民营资本逐渐退出。与此同时,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规模突破千亿元,创历史新高。
朱启贵指出,风险投资行业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如募资端国资LP占比高、市场化资本缺失,投资端活跃度下降与估值泡沫并存,退出端渠道收窄等。为此,报告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包括培育高质量投资主体、壮大“耐心资本”、提升行业专业化水平、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以推动行业从粗放走向精细,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