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9月份以来的第二批行政处罚信息。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此次受罚主体包括1家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大行、6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1家保险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罚款金额合计超过1.6亿元,其中多家机构的被罚金额达到千万元级别。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从警告到终身禁业不等。
据记者统计,9月份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罚单中,千万元级别的罚单屡见不鲜。月内对各类金融机构及相关负责人的罚款总额超过2.6亿元,远超今年其他月份的罚款金额。
受访专家认为,今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持续保持严监管态势。面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等发展趋势,监管更加精细和深入,在防风险的同时,引导金融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
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成为这一批行政处罚信息中的主要受罚对象。具体而言,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受罚的重点区域。
根据近日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因相关贷款、票据、保理、理财等业务管理不审慎,多家银行及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罚。其中,罚款金额最高的是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该行因相关贷款、票据、保理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6670万元,同时两名相关责任人被警告并合计罚款10万元。
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加快和金融科技应用的深入,数据管理和信息科技也成为监管开出罚单较多的业务领域。根据近日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相关银行的违法违规行为具体包括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或错报、个别信息系统开发测试不充分、信息科技外包管理存在不足等。
例如,某国有大行因个别信息系统开发测试不充分、信息科技外包管理存在不足等问题,被罚款290万元;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因系统使用管控不到位、基础软件版本管理不足、生产运维管理不严等被罚款590万元;另有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因数据安全管理不到位被监管部门警告并罚款60万元。
“当前金融科技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业务核心,但监管规则、技术标准与人才储备未能同步跟进。技术治理滞后于业务发展,导致机构数据报送错漏、外包管理失效等违法违规行为频发。”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另外,近日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中还包括对两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处罚,其中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罚款金额高达1200万元,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涉及投资运作不规范、系统管控不到位、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理财产品名称不规范、理财产品投资比例不符合监管要求等。
受访专家认为,在发展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需加强技术合规能力建设。
“合规不是成本,而是创新的护航者。”田利辉表示,要堵住金融科技领域的违法违规风险,银行需从“被动罚单”转向“主动治理”。一是通过技术融合,利用AI实时校验数据、区块链固化外包流程;二是依靠人才破局,培育“金融+科技+合规”复合团队;三是参与标准共建,主动加入监管沙盒试点,实现安全数据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