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13 22:08:50 股吧网页版
通证经济的破晓时分已至,外滩大会热议未来成长趋势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晓翀

  通证经济,一个以通证为要素,协调各方利益,共同参与,共享红利的新型经济形态。随着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发展,通证经济的创新叙事正在向一个新的价值目标收敛:将通证应用从虚拟世界推向更加广阔的真实世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价值本源。

  通证化(Tokenization)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关键引擎。通证化是一个正在演化中的新事物,它通过数字技术开拓资产流动新通道、优化配置效率,但也伴随着合规、技术和市场层面的多重风险。

  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通证经济论坛上,来自行业参与主体、经济学家、金融机构、第三方等不同领域的人士,共同围绕通证经济的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证经济的破晓时分已至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论坛上表示,通证化的基础是科学技术,特别像区块链技术,实际上是希望解决很多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新技术连在一起的,本身就值得期待、值得推进、值得探讨,哪怕走得经历了一些曲折,也是值得的。

  他认为,金融的发展,就是不断地在通证化,货币本身产生就是一次成功的通证化。通证化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引致了一些新的问题。

  “我觉得通证经济是值得探讨的,虽然它目前还不成熟。”李扬说。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在论坛上表示,对通证经济的理解是建立价值流通和价值分配的新范式,这对于整个社会的推动还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国内面临的各种问题,能不能通过通证经济来进行改善?

  从生产要素来讲,现在的算力、数据、算法,是新的生产要素。过去生产要素都要折旧,而现在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迭代和优化转变为增值,对生产要素的观念也有了新的转变。在传统产业里,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新兴产业领域,人工智能能够创造大量商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催生出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新产业新模式,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价值探索和风险防控需并重

  通证化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挑战,因为新生事物在出现之后,无论是监管者、行业各方、投资者、参与者最担心的是看不清楚实质。合规是金融创新的生命线。因此在通证经济探索之路上,必须要界定清楚的边界。

  当前通证化的主角,仍是金融资产。市场上到现在为止关于数字化金融创新的争论并未停息,一些专家学者把去中心化称为数字资产驱动的价值革命,但市场上也有关于去中心化金融的批评。从监管的角度出发,保持对金融和类金融活动同等性质、同等监管、同等条件的原则仍然重要。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指出,数字化金融创新可以考虑的原则是高、中、初、小。“高”是占领全球技术高地;“中”是接地气的中国方案;“初”是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小”是实施风险概率和风险成本的最小化。

  “我们只要能把风险控制在”初“”小“的范围以内,金融创新是可以略微放宽一点儿的。”李礼辉说。

  蚂蚁集团CEO、蚂蚁数科董事长韩歆毅指出,创新的道路上价值的探索和风险的防控同等重要,自己行业对于通证经济的认知还处于早期,很多风险和挑战还未可知,所以我们还是在过程中要谨慎地拓展边界,敬畏风险。

  从探索之初就在通证经济上,蚂蚁集团就明确了几个核心原则:第一,不发虚拟币,不参与任何形式的炒作。第二,专注技术服务,助力行业,而不是颠覆行业。第三,追求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地争夺已有的蛋糕。

  通证经济的未来,必须深深根植于实体经济,才能真正释放价值。“通证化”不是捷径,而是一条需要长期耕耘的道路。只有兼顾创新与安全,它才能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有益工具。

  外滩大会上发布的报告指出,通证化真正的使命和价值,应该是为实体产业“雪中送炭”,而非仅为金融资产“锦上添花”。

  报告认为,通证化的真正价值蓝海在于服务实体融资需求,从投资需求驱动转向融资需求驱动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通过“资产数字孪生”和“能力数字孪生”这两个关键手段,真正实现信任穿透、效率提升和资金贯通,有望构建起比直接融资更为高效的产融基础设施,服务那些尚未被满足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