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旨在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深化产业内生动力,提振产业发展信心,保持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工业经济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从5G通信设备的飞速迭代,到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突破,从智能终端产品的不断上新,到智能制造的广泛落地,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创新成果正全方位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其稳健发展既需技术创新“内核驱动”,也离不开金融服务“外力支撑”。作为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枢纽,银行业需主动适配产业特性,通过靶向发力、优化服务、深化合作,为产业注入持续动能。
银行助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首要在于精准对接需求。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类型多样、所处发展阶段不同,资金需求差异显著:初创期企业手握技术专利却缺乏固定资产,亟须启动资金转化科研成果;成长期企业订单激增,需大额资金扩产能、升级设备;成熟期企业聚焦并购重组与海外布局,渴求多元综合金融服务。
对此,银行需量身定制产品体系。为初创企业推出“科创启航贷”,以技术创新性、研发团队实力为核心授信依据,弱化抵押要求;为成长期企业设计“成长助力贷”,提供中长期大额贷款,支持生产线升级与供应链优化;为成熟期企业整合“并购+跨境+上市辅导”一揽子服务,在企业海外并购时,同步提供并购贷款、跨境结算与外汇风险管理。
精准匹配需求之外,银行还需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效率,破解传统信贷与产业快节奏发展的矛盾。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迭代快、市场窗口期短,企业对资金“时效性”要求极高,传统信贷“资料多、审批慢、周期长”易让企业错失机遇。银行需以金融科技为抓手重构信贷流程。一方面,可以借大数据整合企业经营、纳税、知识产权等数据,搭建智能风险评估模型,通过订单流水判断经营稳定性、凭专利转化数据评估技术实力,让授信从“人工审核”转向“数据驱动”;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区块链技术打通供应链信息壁垒。在电子元器件供应链中,上游企业应收账款信息上链后,银行可实时核验交易真实性,实现“秒级审批、快速放款”,解决资金周转难题。通过流程优化,将贷款审批时间从“月级”压缩至“周级”甚至“日级”,让金融服务跟上产业“加速度”。
此外,银行更要加强产业研究、深化银企合作,从“资金提供者”转变为“产业同行者”。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壁垒高、行业变化快,若银行对产业趋势缺乏认知,不仅难以提供精准服务,还可能因风险误判导致资源错配。因此,银行需组建专业产业研究团队,涵盖行业分析师、技术专家与金融顾问,实时跟踪量子计算、AI等技术演进趋势,关注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格局,预判产业机遇与风险,为决策提供支撑。同时,银行要主动走访企业,通过座谈交流了解其生产经营、发展规划与困难,为布局新兴领域的企业提供前瞻性建议;依托自身客户资源与信息渠道,帮企业对接技术合作方与市场资源,提供“融资+融智”服务,让银企关系从“一次性信贷合作”升级为“长期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与产业竞争力。作为金融服务主力军,银行唯有精准对接需求、优化服务效率、深化产业合作,才能读懂并服务产业,为企业打通资金堵点、破解发展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