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央政法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以来我国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针对网络侵权治理、人格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等社会关切,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二级大法官贺小荣表示,下一步,最高法院将进一步推动激活《民法典》第997条人格权侵害禁令条款,有力有效治理网络暴力、诬告陷害等现象,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与保障。

网络暴力被称为伤人“无影剑”。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近五年来,人民法院审理的网络暴力刑事案件超过4000件。2023年人民法院审理明确起诉“网络暴力”的民事案件同比增长74.9%,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查处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110起,而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办理网络暴力案件8600余起,案件数量大幅增加。
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表现也更加多样化。许浩表示,网络暴力行为除了传统的肆意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外,还出现了以“舆论监督”为名威胁企业、敲诈敛财,恶意差评、数据造假、滥用平台算法引导网民暴力抵制等多种表现形式,手段更加隐蔽。
黑产也开始深度参与网络暴力 。在利益驱动下,网络暴力逐渐形成黑色产业链,如专门从事网络攻击的“水军”和“黑公关”成为重要黑产,不法分子在多平台运营大量网站和自媒体等账号,开展媒体运营、信息发布、对接删帖“一条龙”作业,分工明确,链条化特征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暴力当前还呈现跨平台、跨领域联动的新特点。
“涉企网络暴力借助舆情推手、‘网络水军’推波助澜,呈现出跨平台、跨领域联动特征,传播快、受众广。”许浩说。
记者注意到,虽然网络暴力案件占全部涉网犯罪的比例较小,但其社会危害严重。
许浩指出,网络暴力舆论快速扩散、发酵,不仅会造成被害人“社会性死亡”、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还会扰乱网络秩序、破坏网络生态,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安全感。
据了解,近年来,最高法院、最高检、公安部等部门持续从严惩治网络暴力犯罪,并出台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文件,从法治层面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前述《意见》要求,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应当体现从严惩治精神,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要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恶意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算法、大数据等新技术催生了新业态,同时带来新的争议与纠纷。对此,贺小荣介绍,最高法院积极回应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坚持“支持与规范并重”,先后制定涉及人脸识别、网络消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等司法解释,并发布典型案例,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守法发展,保障新型数字商业模式依法、规范、健康运行。
在数据权益保护方面,最高法院推进算法伦理、算法规则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司法规制,指导审理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明确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录音制品中的声音构成侵权,助力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管理机制。
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最高法院依法审理新类型网络侵权纠纷,判决超出合理限度、过度收集消费者信息的网络服务商承担侵权责任;同时合理分配举证责任,加大个人信息泄露损害赔偿力度,向社会传递“司法对个人信息滥用零容忍”的鲜明信号。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最高法院依法制裁经营者违背销售承诺的行为,推动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放心消费”。例如,法院依法认定网络主播虚构事实、恶意炒作营销构成欺诈,判令退还购物价款并赔偿三倍价款,从而整治直播乱象、规范平台责任。同时,在涉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案件中,法院综合考量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和打赏金额,认定其行为超出适宜程度的,判决返还款项,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网络与法治环境。
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人民法院依法严惩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一审审结刑事案件523.1万件,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在民生司法保障方面,成效同样突出。贺小荣介绍,“十四五”以来,一审审结涉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案件2346.6万件,依法治理高额彩礼、知假买假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破解“执行难”,及时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央政法委秘书长訚柏表示,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起草新一轮法治中国建设规划,研究部署下一步的重点任务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