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保险公司“海选”高管。
9月12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渤海人寿日前发布面向社会公开选聘高级管理人员的公告,计划选聘2名副总经理,一名分管保险业务渠道,另一名分管战略企划、资本运营工作。
市场化选拔高管,正成为保险业内的新潮流。在此之前,浙商财险、中银集团保险、华安财险、北部湾财险、鼎和财险、中邮保险等多家中小险企都曾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总经理或副总经理。
在业内人士看来,形成职业经理人市场是行业达到一定规模、成熟度和市场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尤其是对于中小险企而言,面对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市场化选聘不仅有利于吸引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新鲜血液”加入,也能够凸显公司治理的公开透明性。
“社招”高管
目前,渤海人寿官网披露的高管团队中,仅有副总经理燕伟、财务总监(财务负责人)陈皓、总经理助理兼临时合规负责人宋兴明、董事会秘书陈龙、总精算师于川泳、临时审计责任人刘忠良6人。
唯一的一名副总经理燕伟出生于1968年,曾长期任职于天津税务系统,先后担任天津市地方税务局所得税处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天津市地方税务局国际税收和个人所得税处副处长,天津市地方税务局所得税处处长,天津天保财务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等,于2020年底获批出任现职。
从渤海人寿此次公开选聘的岗位来看,分管保险业务的副总经理将一肩多挑,负责银保渠道、个险渠道、团险渠道以及中介渠道的工作。因此,在资格条件上,渤海人寿要求应聘者需从事保险工作15年及以上,担任寿险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相当管理职务2年及以上,或者担任寿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负责人或总公司保险业务部门负责人8年及以上。
另一边,分管战略企划、资本运营的副总经理则需从事保险等金融企业工作10年及以上,且担任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相当管理职务3年及以上,具有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履职经历者优先。
“中小险企日益青睐市场化选聘高管,核心在于其能精准应对当前行业挑战与发展需求。”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在竞争加剧、监管趋严、科技赋能的复杂环境下,中小险企亟需具备深厚行业经验,精通渠道拓展、产品创新、风险管控或资本运作的领导,而市场化选聘能快速锁定这类实战型专家,弥补内部人才储备不足。
其次,面对同质化竞争和增长瓶颈,中小险企亟需引入具有新视角、新理念的外部高管,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推动业务模式创新、数字化转型或战略升级,实现差异化突围。
另外,市场化选聘有助于建立更专业、更市场化的决策机制,减少股东直接干预带来的潜在掣肘,提升董事会决策效率和公司整体运营效能。
最后,市场化选聘高管有助于适应行业变革与人才流动趋势,是获取稀缺高端人才、保持组织活力、紧跟行业前沿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企业快速适应变革。
“这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有利于保险公司引入新鲜血液,激发公司活力。”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也认为,通过公开招聘,可以增加高管选聘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避免内部选拔可能带来的不公平和争议。高管职位变更还可能影响公司的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储备,公开选聘拓宽了公司的人才来源,可以吸引到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加入公司,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不过,尽管市场化选聘优势显著,但相较于股东派遣等方式也存在固有短板。杨帆分析称,其一,外部高管需要时间理解并融入企业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决策流程及股东期望,磨合期内可能会因理念差异导致执行效率降低或战略摇摆。
其二,市场化选聘的高管与企业利益绑定深度可能弱于内部晋升或股东派遣者,其职业发展路径更趋市场化,存在短期行为倾向或因外部机会跳槽的风险,从而影响战略执行的连续性。
其三,吸引优秀市场化人才通常需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这也增加了企业人力成本负担。即使履历光鲜,其能力风格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精准匹配度仍存在不确定性,选错人的机会成本和负面影响可能更大。
酝酿新局
作为原“海航系”的一员,渤海人寿成立于2014年12月,是首家总部落户天津自贸区的人身险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30亿元。
成立后的第二年,渤海人寿就实现0.81亿元的盈利,打破了人身险行业“七平八盈”的周期规律,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迅速崭露头角。
随后两年间,渤海人寿表现依旧突出。2016年至2017年,该公司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67.42亿元、89.5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68亿元和2.21亿元。
然而,随着海航集团陷入财务困境并走向破产重整,渤海人寿的业绩也跌入谷底。2018年公司迎来首次亏损,当期保险业务收入回落至80.47亿元,净利润为-7.68亿元。
这样的颓势一直延续至今,渤海人寿始终未能摆脱亏损困境。2019年至2023年,该公司分别亏损13.95亿元、27.44亿元、0.50亿元、12.02亿元、31.05亿元。
也就是说,六年间,渤海人寿累计亏损达92.64亿元,特别是2023年亏损金额创下新高。
持续亏损状态下,渤海人寿的偿付能力也逼近监管红线。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该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至58.09%,主要是由于经营亏损及投资资产市值下降;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至104.80%,主要受股票、基金、债权投资计划等资产持仓增加等因素影响,最低资本增加幅度高于实际资本。
同时,自2021年一季度起,渤海人寿的风险综合评级连续11个季度被监管机构评定为C类,主要风险来自公司治理等方面。
2024年以来,渤海人寿已经连续六个季度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外界难以从公开渠道窥见其业绩表现。该公司曾公开表示,在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公司一直在积极推进股权及控制权向天津国资转移相关工作。
近段时间,有市场消息称,由天津国资牵头,渤海人寿整体风险化解及股权结构优化工作即将落地,寇江华已就任渤海人寿党委书记,将接任董事长一职。
记者了解到,寇江华长期深耕于监管系统,曾任原保监会消保局消费者教育处处长;后调任天津,出任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天津滨海产业基金董事长等职。
接下来,渤海人寿能否“换血”破局,自此脱离“海航系”的标签,实现长期稳健经营,记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