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月用电量超过1万亿度,创造人类纪录!今天我们来聊一个看似平常却也极为关键的话题:电。
今年夏天,中国电网迎来了一场极端考验: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刷新历史纪录,突破15.08亿千瓦,较去年极值提高570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用电负荷。山东、江苏、广东等19个省级电网负荷46次创下历史新高。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极限压力下,中国做到了全网平稳运行。
反观同期,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分别超过60%和80%的西班牙、葡萄牙发生持续10小时的大停电,4000万人一度陷入黑暗。这不是孤例。近年来,美国得州冰灾停电、印度缺煤停机、欧洲气价飙涨导致电价疯涨……全球能源系统的脆弱性正在暴露。
而中国,自2021年经历短暂限电阵痛后,用四年时间彻底重构了一套既保供应、又促转型的电力体系,一个前所未有的“电力强国”正在崛起。
让我们从几个数字开始感受一下这个“强国”有多强。
从2013年到2023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连续跨越5万亿、6万亿、7万亿、8万亿、9万亿千瓦时五大台阶。而2025年,这个数字将历史性突破10万亿千瓦时——相当于美国、印度、日本三国用电量的总和。
在装机容量上,截至2025年5月,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突破36.1亿千瓦,同比增长18.8%。这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已达57.9%,光伏单月新增装机破900万千瓦,创全球纪录。
与欧洲不同,中国走的是“多元耦合”之路,来看我们的能源结构:
煤电仍是压舱石,但角色已从主力发电转向调节性和支撑性电源;
风电、光伏成为新增主力,发电占比持续提升;
储能+特高压构成关键基础设施:储能解决波动性问题,特高压则实现“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将能源从资源区精准调度至负荷区。
所以你看今年夏天,哪怕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刷新历史纪录,没有大范围拉闸,没有无预警停电,绝大多数人甚至根本没感知。
而真正让中国电力体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是它正在成为数字经济中的关键筹码。全球算力需求大爆发,AI训练、数据中心、云计算……哪个不是吃电大户?电力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而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石油”。
在这一背景下,电力稳定+电价低廉已成为核心竞争优势,中国一下子成了数字产业落地的最佳选择。今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7.4%,新能源车整车制造用电量增长28.7%,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增速甚至达到42.4%。电,正在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隐形发动机”。
当然,挑战仍在。“电够用”之后,更要“用好电”。如何在绿电比例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保持电网稳定?如何优化电价机制、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都是下一步要攻关的命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电力系统已经不再满足于“保供”,而是向着“提质”“调结构”“促转型”迈进。
“十万亿千瓦时”只是一个新起点。中国电力的故事,还在继续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