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涉及金额超千万元的保险代理人诈骗案引发行业关注。9月11日,北京商报记者通过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一起案件了解到,一名保险代理人虚构身份及高收益项目,骗取4人合计超千万元,用于赌博等个人用途。值得一提的是,保险代理人行骗的案件并非首次公之于众,更有甚者通过伪造保单的形式给消费者“挖坑”。这意味着清除行业“蛀虫”不能仅寄希望于从业人员的自我约束,险企同样需要强化内部管理。
保险代理人出现犯罪的情况,暴露出险企可能存在哪些问题?面对代理人欺诈风险,险企需从哪些维度构建防护网?
又有代理人行骗被“揪出”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裁判文书网披露的案例显示,被告人林某君2017年3月至2022年12月间冒充银行中层或以他人身份,虚构高息理财及高回报借款项目,诱骗陈某甲等4人合计1150.3138万元,款项被用于赌博、炒期货、炒股及个人开支。
法院以林某君的银行流水、审计报告、微信记录、被告供述等证据认定其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120万元罚金,违法所得继续追缴发还各被害人。
涉及保险代理人的诈骗案件并非首例。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发布的信息显示,某保险公司代理人在保险机构工作期间,对利用职务便利实施诈骗负有直接责任,被终身禁业。记者通过裁判文书网了解到,该名代理人因诈骗多人数百万元,已被当地法院判处诈骗罪并入狱。
上海浦东法院此前公布的一则诈骗案例显示,某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借着代办保单合并业务的幌子,从老年人那里骗走了92万多元,这些钱都被其用来打赏女主播、支付恋爱开销以及个人肆意挥霍。
另外一起性质相近的诈骗案件也显示,保险代理人小张为了给一名主播赠送高额礼物,通过制作并售卖“假保险”来牟利。最终,他不仅得以“出手阔绰”地给主播惠子刷礼物,还如愿和惠子见面达成了心愿。
小张究竟是怎样做到的?他把微信头像换成了保险公司的商标图案,打印了几张收款二维码,还伪造了一份保险合同,在合同里将保险费金额调低、保险费率调高、保险期限拉长,并标注为“特惠险种活动”。在小张的精心谋划布局下,他一下子就赚了15万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保险代理人诈骗,反映出险企层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代理人身份核实与日常监管不力等,此外,部分代理人知识素养不足也为诈骗提供了条件。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保险代理人从事诈骗行为,反映出险企对代理人身份核实、日常行为监管不足。未及时发现代理人冒用身份、虚构项目等违规行为,反映出缺乏统一的代理人背景审查和专业能力考核标准,部分代理人无金融知识储备、职业素养欠缺,为诈骗行为提供可乘之机。险企对代理人的合规教育不足,间接导致代理人的法律意识淡薄。
防范诈骗不止“背调”
那么,险企如何避免“自己人”损害客户利益?
“险企为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可以完善合规与专业培训体系,提升代理人法律意识和职业能力,定期为员工开展相关讲座,及时对违规员工进行通报批评、报警等处理。”付建认为,险企对身份审核不严,多数险企仅在代理人入职时核查基本身份信息,而不对其信用状况、刑事犯罪背景进行深度调查,在验证代理人身份真实性方面存在漏洞和疏忽。
基于此,付建认为,险企可以要求员工在入职前核查诚信记录、犯罪记录、行政处罚记录,同时险企要建立有效的退出制度,一旦发现代理人涉嫌诈骗,立即暂停其从业资格,并配合司法机关调查。此外,应禁止客户向代理人个人账户转账,并通过短信、电话告知客户。
整体而言,上述案件接二连三,要求险企不仅要加强技术投入,更需重构“严进严管”的代理人生态。在业内人士看来,唯有将合规文化融入企业发展理念中,才能筑牢行业风险防线,守护消费者信任基石。也需强化代理人准入机制,对代理人实施背景调查、金融知识考核等前置审查。
对于消费者如何警惕保险代理人设下的理财、高收益保单等“陷阱”,在付建看来,正规保险保费必须转入保险公司官方名称账户,且转账后会收到保险公司发送的“缴费成功”短信。若代理人要求“转账到其个人账户”“转账到非保险公司账户”,无论理由多么合理,一律拒绝。同时与代理人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签署的合同、转账凭证等,均需妥善留存,作为后续报案、追讨损失的关键证据。
除此之外,消费者也需要借助官方途径,对代理人的姓名、执业编号进行查询,以此核实其是否属于保险公司的正式签约员工。若是代理人向消费者推荐号称保本且高息、能在短期内获取暴利的理财项目或者借款项目,又或者要求消费者私下进行转账操作,消费者应当拒绝,并及时向保险公司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