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落地不断深化,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领域,与AI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旨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主要电力央企已先行一步。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和大唐集团等多家电力央企近期相继出台系列举措,全面推动向“人工智能+新能源”及“人工智能+能源新业态”领域转型,与新政形成同频共振。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能源领域因数字化基础好、数据质量高、应用场景丰富,应走在AI应用前列。能源央企积极布局,围绕资源勘探、生产运维、安全监测等环节,已研发应用电力、油气、煤炭等行业代表性专业大模型。总的看,我国能源领域已形成了场景覆盖广泛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随着越来越多场景融入人工智能应用,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深度应用,带动能源整体性变革,助力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上述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AI赋能能源高质量发展
在总体要求方面,《意见》表示,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根基不断夯实,人工智能赋能能源核心技术取得显著突破,应用更加广泛深入。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在电网、发电、煤炭、油气等行业深度应用,挖掘十个以上可复制、易推广、有竞争力的重点示范项目,探索百个典型应用场景赋能路径,培育一批能源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研发创新平台,制定完善百项技术标准等。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算力电力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绿色、经济、安全、高效的算力用能模式。
《意见》围绕煤、电、油、气各能源品种,系统部署了人工智能+电网、能源新业态、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煤炭、油气八大应用场景,推动能源领域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助力传统化石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新能源、能源新业态及能源交叉领域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培育壮大能源新产业新模式。在纵向上,围绕能源装备制造、能源生产、输运、调度、消费等环节,强化人工智能对能源产供储销的提质增效作用,提升能源系统整体效率。
其中,关于“人工智能+能源新业态”,《意见》提出,围绕能源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需求,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虚拟电厂(含负荷聚合商)、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车网互动等灵活性调节资源中的应用,提升负荷侧群控优化和动态响应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在零碳园区、智能微电网、算电协同中的应用,提升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运行水平,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
“《意见》的出台为能源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政策保障。”港股100强研究中心顾问、经济学家余丰慧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与能源的深度融合将重塑能源产业格局,带来效率革命和安全保障的双重提升。
千亿投资布局AI赛道
在政策明确之前,敏锐的电力央企已经嗅到先机。
日前,国家电投在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深化“人工智能+能源”融合发展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国家级光伏储能实证实验数据集”“光储充一体化综合能源系统高质量数据集”和“光伏逆变器健康诊断数据集建设与应用”等3项成果经多轮评审最终成功入选国家数据局首批《高质量数据集典型案例》。下一步,国家电投将持续深化推进“人工智能+”专项行动,坚持应用牵引,优化数据资源高效安全开发利用,全力推进能源系统智慧升级和产业变革。
国家能源集团则聚焦“AI+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开发智能燃煤发电系统。总经理余兵表示,该系统可通过AI算法优化锅炉燃烧参数,使煤耗降低3%—5%,每年单台机组可节约燃料成本约千万元。
华能集团近日携手中国电信集团,签署数字化转型合作框架协议。华能集团董事长温枢刚表示,华能将努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数智华能建设,希望双方以此次协议签署为契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电力深度融合,为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大唐集团建立了“风电场智能大脑”,实现风机性能动态评估和预防性维护,故障预警准确率达90%以上。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电力系统是能源领域的主要构成部分。近年来电力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能源”行动的落实,以及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市场建设节奏的加快有望直接利好电力数智化产业发展。保守估算,2030年电力数智化领域市场规模或达1800亿元。
智能能源时代来临
在传统火电厂,锅炉燃烧调整多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如今,AI系统可实时分析煤质、负荷、环保指标等上万参数,自动给出最优控制策略。国家能源集团某电厂应用AI燃烧优化系统后,供电煤耗降低4.2克/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约3万吨。
电网平衡一直是行业难题。国网电力科学院研发的“AI电力负荷预测系统”,通过融合气象、经济、用户行为等数据,将短期负荷预测精度提升至97%以上。在极端天气下,南方电网的“AI调度员”可在毫秒级完成故障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将停电时间缩短80%。
《意见》明确,到2027年,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创新体系初步构建,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根基不断夯实,人工智能赋能能源核心技术取得显著突破,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到2030年,能源领域人工智能专用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电力央企大力布局,一个智能、高效、安全的能源新时代正在到来。
“能源领域智能化转型需协同发力,国家能源局将聚焦目标,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开展分析评估、解决重大问题,确保《意见》落地。”上述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首先,强化组织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推动各地方、各企业因地制宜细化落实举措,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并强化过程督导,确保《意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其次,加强产学研协同。综合考虑煤电油气各行业应用潜力、成熟度、带动作用等因素,遴选一批能源领域人工智能应用高价值场景,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建设高水平研发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最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设行业级人工智能应用测试平台,有效协同企业自主研发的大模型,解决大模型“重复造轮子”问题,避免先进算力和能源资源被过度消耗。遴选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标杆场景与案例,鼓励体制机制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能源领域人工智能科技项目实施与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