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在智能变革浪潮下,重庆市近年坚持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引领,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赋能“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系列举措。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6月,重庆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3.2亿元,同比增长12.2%。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期在“2025智博会·数字产业生态大会”上获悉,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重要节点,重庆已经建成19个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乘数效应正在持续释放,数实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赋能、数据驱动、场景重构,推动产业效能跃升与业态创新。
数据要素渗透新型消费体系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在会上表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正在加速渗透,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最为完整的产业链。随着数字技术加速向千行百业深度渗透,数实融合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驱动力。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2024年达到10.4%,首次突破10%。从2020年的7.8%到2024年的10.4%,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2.6个百分点,增量达到6万亿元左右。
国家数据局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全球新公开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4.5万件,我国占比达到61.5%。数据要素市场拓展新空间,2024年数据生产量41.06 ZB,同比增长25%,高质量数据集量质齐升。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新跃升,算力总规模达到280 EFLOPS,建成5G基站425.1万个,八大数据节点地区各类新增算力占全国新增算力60%以上。
苗圩表示,在前述背景下,数字技术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数实深度融合通过技术赋能、数据驱动、场景重构,正在推动产业效能跃升与业态创新。
他认为,数据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要素,开始深度进入新型消费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具备非排他性、无限增长性、支撑融合性和规模经济性等独特的特征,它打破了传统要素有限供给的约束,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通过乘数效应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从单点突破到融合共生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背景下,更广泛与更深入的融合也被视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重点。
据了解,重庆近年来数实融合成效显著,比如,赛力斯两江智能工厂关键工序100%自动化,产品交付周期缩短30%,渝北智慧农业园区通过互联网技术带动农户增收25%,马上消费金融大模型“天镜3.0”实现以AI赋能金融服务来提振国内消费……
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汪子雄介绍,作为重庆数字经济的主阵地,两江新区已聚集AI及软信企业超6000家,从业人员超13万人,培育了“北斗星”“启明星”企业20家,应用8款大模型产品,实现软件主营业务收入1260亿元、占全市的三分之一。
在数字基础设施方面,两江拥有全国唯一、西部地区最完备的“五节点一通道一中心”综合数字枢纽,正加快推动两江国际数据港转型升级,智算能力占全市的68%。
数字平台方面,两江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等多个平台载体。
数字场景方面,两江定期发布投资机会清单,2025年共发布452个优质项目,总投资达2360亿元。其中数字经济场景129个,涵盖数字产业、车联网、智能工厂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