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区5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90项,其中全国首创193项;2024年,以不到全省1/400的面积贡献了全省19.2%的外贸、17.6%的外资和8.9%的税收收入,其中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约48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超1万亿元......”这是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建设五周年发布的重要成果。

2020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在舟山片区的基础上,新增宁波、杭州和金义片区,形成了“一区四片”的新格局。“这五年来,在面临全球贸易面临机遇和挑战之际,浙江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改变,在浙江自贸试验区内,形成了一批能在全国推广,也能接轨国际的制度创新。”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胡真舫介绍,扩区以来,浙江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了具有标识度的制度创新成果690项,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取得新突破,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实现新提升。

在首创性探索方面,浙江自贸试验区聚焦关键环节突破,形成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193项。比如,针对跨境电商行业痛点,杭州片区首创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双向跨关区退货模式,企业可灵活选择最优退货方案和口岸,有效降低成本。在通关便利化领域,金义片区首创“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实现了在“管得住”的前提下“通得快”,有效避免二次装卸等费用,通关效率提升20%以上,现已复制推广至全国12个直属海关。

在集成式改革方面,自贸试验区系统推进贸易新业态新模式集成创新,金义片区迭代升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已复制推广至全国39个城市;杭州片区大力发展易货贸易、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创新边境互贸易货结算业务,推动部分边境口岸结算成本降幅高达90%;宁波片区设立保税研发专用账册,帮助企业将进口研发料件、设备纳入保税范畴。

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自贸试验区聚焦贸易投资自由便利、海事服务、税务服务等热点领域。5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帮助企业解决了不少急难愁盼问题。比如贸易通关方面,杭州海关搭建特殊生物制品一体化通关平台,采取无纸化一站式通关模式,特殊生物制品的通关时间压缩60%以上;在税务方面,精准破解油品贸易、“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多业态的办税难题,争取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等国家级试点;在船员服务方面,实施外籍船员证书合并办理,打造“全国船员业务咨询热线”数字化平台,累计提供咨询服务超16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