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9月8日从券商处独家获悉,中国证券业协会依据自律处分典型案例通报机制,于近期向行业通报了2025年第二批自律处分典型案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证协此次通报的六宗案例中,有半数涉及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自评环节。
作为文化建设实践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券商文化建设实践自评是指券商依据中证协相关自律规则,对照《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对自身践行“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以及落实《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十要素》等要求的情况,进行的全面、客观的自我审视和评价过程。在业内人士看来,该项自评既是券商对年度文化建设工作的系统性检视,也是监管机构评估公司软实力和内在健康度的重要参考。
券商人士告诉记者,根据中证协通报,部分券商在文化建设自评中暴露出弄虚作假、瞒报谎报,流于形式、“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及内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违背了自律规则的相关要求,并因此受到自律处分。
记者获悉,2023年度文化建设实践评估周期内,某券商《员工手册》仍处于内部征求意见阶段,直至2024年7月才正式发布实施。然而该公司在评估底稿内未标注该手册的实际生效日期,也未如实说明其在评估期内尚未生效的情况,反而在自评确认已将行业荣辱观纳入员工行为规范,并未自行扣分。中证协表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是自我评估的首要原则。券商承担文化建设实践评估主体责任时如果弄虚作假、瞒报谎报,不仅破坏了评估工作的公平性和权威性,也偏离了行业文化建设的初衷。
另一案例中,某券商在提交2023年度文化建设日常管理证明材料时,于底稿中特别注明“持续夯实关键岗位人员监督管理制度机制,制定印发内部文件,明确对一把手和重点岗位人员监督管理责任”。但现场检查随机抽访8名道德风险关键岗位人员时,发现部分人员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属于关键岗位人员,部分人员不清楚公司对关键人员的管理要求,暴露出该公司在关键岗位人员的提示与管理方面存在明显疏漏。
中证协指出,“以文件落实文件”等形式主义行为直接影响指标落地的实际成效,只有构建“认知—行为—习惯”的深层转化机制,才能把行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做到实处。
此外,某券商在组织2023年度文化建设实践自评相关工作时,其内审部门未对自评工作的组织实施情况履行监督职责,仅作为配合部门提供了本部门相关的自评材料。
“内部监督部门的参与和审查是自评结果有效性、独立性和客观性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司内审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加强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准确把握职能定位,积极作为,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中证协在通报中表示。
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中证协通报的典型案例中,半数涉及券商文化建设实践自评环节的问题,暴露了部分券商在合规治理、内部监督和文化建设落地等方面的缺陷。通报反映出监管层对文化建设“动真格”的决心,文化建设已从最初的理念倡导进入实质性强监管阶段。券商需摒弃侥幸心理,从根本上推动文化理念与公司治理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