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9月8日讯(记者徐赐豪),琻捷电子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琻捷电子)日前根据港交所18C特专科技公司上市规则,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此举标志着该公司迈出资本化关键一步,有望成为港股市场上又一家高性能汽车芯片龙头企业。
复旦基因孕育的汽车传感芯片力量
琻捷电子的发展基因深深植根于复旦大学 —— 这家专注汽车传感芯片设计的企业,早期从复旦校园孵化起步,创始团队核心成员多为复旦校友,首款汽车传感芯片更是诞生于复旦张江校区,“复旦印记” 贯穿其成长始终。
回溯琻捷电子的起源,离不开两位核心创始人的交集。1994 年,17 岁的李梦雄与李曙光同时考入复旦大学微电子系,成为同窗;本科毕业后,二人继续在复旦攻读微电子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次年,两人一同进入新加坡 OKI Techno Center (Singapore) 担任工程师,开启职业技术生涯。
此后,二人虽职业路径短暂分流,但均在芯片领域深耕。李梦雄于2003年9月离职,随后在 SEQUANS Communications、英国森萨塔科技等跨国科技公司担任重要技术职务,2009年,李梦雄加入SENSATA汽车传感芯片事业部,专门负责汽车无线传感芯片设计与开发。李曙光则在 2004 年 4 月离职后,入职高通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连续任职 11 年,离职时已担任高级工程师,积累了丰富的芯片研发与管理经验。
2015 年,李梦雄选择回国创业,在多位复旦教授及校友的助力下,正式组建琻捷电子团队,聚焦汽车传感芯片设计赛道;同年 10 月,李曙光加入琻捷电子,全面负责关键技术研发与产品质量管理。
不仅核心创始人,琻捷电子的主要研发负责人同样带有 “复旦基因”。
温立本硕均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拥有超 15 年工作经验,在汽车无线传感技术与新能源汽车电池系统应用技术领域造诣深厚,目前负责公司核心 BMS 产品线的产品定义、研发及关键技术预研;陈诚则本科与博士均毕业于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深耕高性能混合信号集成电路研发与架构创新 20 年,尤其擅长 ADC 领域,既是公司多项核心专利的主要贡献者,还统筹芯片产品整体研发,为技术突破与产品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自成立以来,依托核心团队的技术积累与 “复旦系” 资源加持,琻捷电子已构建起独特的技术壁垒 —— 打造出集传感、处理及无线传输能力于一体的专有传感 SoC 平台,并同步具备无线射频技术、车规级 SoC 能力与工程能力,在汽车传感芯片领域逐步站稳脚跟。
上半年营收为1.57亿元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 2024 年营收为衡量标准,琻捷电子已跻身中国最大、全球第三大汽车无线传感芯片公司行列,打破了该领域长期由国际巨头垄断的局面,且在多个前沿应用领域推动全球创新。
作为衔接物理世界与智能系统的关键组件,传感芯片的核心功能是监测电压、压力、温度等物理量并转化为电信号。琻捷电子以车规级无线传感芯片为核心业务,构建起四大产品矩阵,全面覆盖汽车智能传感场景:包括智能轮胎传感芯片(TPMS)、电池监测芯片(BMS)、无线电池监测系统芯片(wBMS)及通用传感接口芯片(USI),形成了多维度、全场景的产品布局。
在细分市场竞争中,琻捷电子表现突出,多个领域占据领先地位。据招股书披露,智能轮胎传感芯片(TPMS)领域,2018 年琻捷电子成为中国首家实现 TPMS 芯片量产的企业,2024 年该产品出货量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其中蓝牙胎压芯片(BLE TPMS)出货量更是登顶全球第一;电池管理芯片(BMS)方面,其 BPS 传感监测芯片 2024 年收入位列全球第一;无线电池监测系统(wBMS)领域,琻捷电子是中国首家且目前唯一具备车规级无线 BMS 芯片能力的本土设计公司;通用传感接口芯片(USI)领域,2024 年其压力传感器调理芯片出货量在中国市场排名前二。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琻捷电子汽车传感芯片累计出货量已达 1.6 亿颗,产品实现对全国十大汽车 OEM 品牌的 100% 全覆盖。
财务表现上,琻捷电子近年业绩呈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1.0亿元、2.2亿元、3.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83%。其中,智能轮胎传感芯片作为成熟产品线,贡献超一半收入,2024年无线TPMS芯片销售收入达2亿元;BMS与USI 芯片业务同样快速成长,收入分别从2022年的1878万元、4018万元,增长至 2024年的4274万元、8912万元。
琻捷电子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1.57亿元,上年同期的营收为1.23亿元;毛利为4255万元,上年同期的毛利为1726万元;期内亏损为1.43亿元,期内亏损率为91.3%。
不过,公司尚未实现盈利。2022 年、2023 年、2024 年期内利润分别为亏损2 亿元、3.56 亿元、3.51 亿元;同期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 8357 万元、1.11 亿元、9720 万元;2025 年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收窄至 1570 万元,亏损幅度有所改善。
截至 2025年6月30日,琻捷电子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24亿元。
融了8轮,上汽、吉利等皆为背后股东
成立以来,琻捷电子已获8轮融资融资。天使轮是由宁波嘉凯盛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800万元的融资,最后一轮发生在2024年11月的D+轮融,投后估值为36.35亿元。
据招股书披露,琻捷电子已获得来自纪源资本、经纬创投、华登、诚通混改、国风投、君海、鸿泰、华泰保险、华金资本、厦门建发、海望、广发信德、千乘等知名VC/PE以及来自宁德时代、保隆、三一重工、上汽集团、吉利资本、广汽资本、国汽投资、尚颀、曲阜天博等产业机构的投资。
IPO前,公司的股东架构中:一致行动人李博士直接持股10.48%,通过上海创英锐及上海锐芯创(ESOP平台)持股9.10%及7.63%,并通过共青城琻捷持股0.87%,李先生直接持股4.17%,两者合计持股约32.25%,为单一最大股东集团。
海风投资持股为6.44%,混改基金资深独立投资者持股为6.05%,经纬资深独立投资者持股为6%,晨道资深独立投资者持股为4.88%,国风投资深独立投资者持股为4.33%;纪源资本持股为3.03%,建发国际资深独立投资者持股为2.43%;吉利资深独立投资者持股为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