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首次突破35万亿元大关,达到35.08万亿元。
公募资产管理规模创新高背后,是市场环境的整体改善和投资者信心的逐步修复。今年二季度以来,市场震荡上行,权益类基金表现抢眼。Choice数据显示,今年4至8月,主动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回报为22.79%,主动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回报为21.49%。短短5个月时间,如此抢眼的业绩回报,对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吸引力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公募资产管理规模屡创新高,ETF是重要的推动力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ETF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最新规模已突破5万亿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借道权益ETF入市。
1998年开始起步的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历经27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居民理财的重要选择。但是也应看到,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行业发展质量的同步提升,在公募基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35万亿元应成为行业以投资者为本的新起点,而非简单追求规模扩张的里程碑。
从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现状看,呈现明显分化的态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头部公司占据大量资源,不少中小基金公司发展举步维艰。从基金产品看,产品同质化问题日趋严重,当前基金产品数量已超13000只,投资者正面临选择基金时“万里挑一”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基金投资者的获得感仍有待提升。数据显示,尽管公募基金规模持续增长,但7月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均呈现净赎回状态,显示出基民“获利了结”的心态,上述“半路下车”的投资者,无疑错过了此后的上涨行情,这种现象表明投资者教育及陪伴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坚持以投资者为本,基金公司要牢固树立以投资者最佳利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全面强化长周期考核与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引导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投资者回报导向。
值得注意的是,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下,基金的管理费将根据基金在持有期内的业绩相对表现进行分档收取,打破“旱涝保收”的固定费率模式,将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绑定在一起,促使基金管理人更加注重投资业绩和投资者体验。
对于公募基金公司来说,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亟须进行深刻变革:在资产端,要构建“主动管理+智能工具”的复合能力,加大权益产品布局,把握被动投资的弯道超车机会,挖掘新兴技术赛道、区域经济主题等细分领域机会;在负债端,要建立更好的客户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直销渠道的数字化转型,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
35万亿元,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对于公募基金行业来说,当以此为契机,发力三个转变——从“重规模”向“重回报”的转变,从“产品导向”向“客户导向”的转型,从“追求短期业绩”向“注重长期价值”的转变。
唯有如此,行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