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交易所在深圳举办2025未来科技峰会,可容纳7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人。会场外,投资机构搭建的展台前也围满了投资者。
这幅热闹的景象,正是当下港股热度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长线资金、主动型基金重新研究中资股的基本面,并陆续开始真金白银地加仓。”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在峰会间隙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之前认为“不能投”,到如今“不能不投”,海外“长钱”对中国资产的新共识正在形成。
陈翊庭认为,伴随着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和全球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港股市场已“重回正轨”,并将迎来可持续的繁荣。港交所正在加紧提升平台功能与基础设施,丰富“货架”上的产品,让资金留得住、发展得好。
海外“长钱”重返香港
挤满“老外”的航班、持续涌入的海外“长钱”、迭创新高的港股成交及源源不断的新股申报,无不让陈翊庭感受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金字招牌”正被重新擦亮。
“作为港交所的CEO,我今年感觉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陈翊庭笑言,“因为我经常和企业、投资者交流,认知会比较立体。所以每当我去海外出差,都会被投行或投资机构安排各种午餐会,世界各地的投资者迫切地想知道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常常会围着我问个不停,有时候一顿午餐下来,一口饭都没机会吃。”
海外投资者不仅向陈翊庭这样的市场人士“打听”中国企业动向,还组团前往中国调研。在往来内地与香港的航班上,陈翊庭经常发现,身边挤满了“老外”。
“在上海车展等活动上,可以看到一批接一批的‘老外’组团前来,他们不光看车子外观、内饰,还蹲下来看底盘,甚至拿手机360度拍摄记录。”陈翊庭说。
重新研究中国资产的基本面后,海外资金加入了“买买买”的行列。今年上半年,港股日均交易额达2400亿港元。“相较于去年几乎翻了一倍,就连7月、8月这样的传统淡季交易也同样火热,在9月的前5个交易日里,有3天的交易额突破3000亿港元。”陈翊庭表示。
陈翊庭还表示,过往市场有一个错觉,都以为港股市场的交易主要来自内地南向资金,其实现在南向资金的交易只占到港股每日交易量的两成左右,其他交易资金来自世界各地。
海外资金还活跃在港股IPO市场。“今年前8个月,港股新股融资总额达1345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接近六倍。过去IPO认购倍数达到几百倍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而现在,新股认购倍数动辄五六千倍。”陈翊庭表示,“我们观察到,IPO项目的外资参与度越来越高。最近很多国际长线资金都在积极参与港股大型IPO,一些科技类IPO认购额的七八成来自海外长线基金,资金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中国资产“不能不投”渐成共识
“去年9月的那波行情可以说是政策驱动的,但今年港股的火热已经转变为基本面驱动。”陈翊庭认为,在全球投资者寻找替代资产的当下,一批有基本面支撑的优质中国企业登陆港股,为全球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陈翊庭告诉记者,海外资金对港股市场中国资产的投资,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去年“9·24”行情后,恒生指数飙升,港股单日交易额一度创出6200亿港元的历史新高,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外资在生怕错过机遇的情形下入场,这一阶段更多是对冲基金、指数基金在买入港股;但今年初DeepSeek火爆出圈后,中国科技、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焕然一新,国际投资者开始主动研究中资股基本面,研究后发现“好东西”还不少,于是看到很多主动型投资基金、主权基金等长线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
据陈翊庭观察,虽然港股已经“火热”了大半年,但全球投资者仍在寻找分散投资的“池子”,港股市场的中国资产成为他们调仓的重要方向。经过半年多的发酵,外资对于中国资产的看法,也已经从此前的“不能投”变成了“不能不投”。
陈翊庭提到,长线资金以5年甚至10年为周期投资,对于政策稳定性的要求很高。在许多长线资金眼里,中国已成为当前政策最稳定、发展方向最明确、科技创新活力最强的国家。“在他们看来,在全球很难再找到像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如此大还如此稳定且可预期的市场,这个市场还非常重视创新,企业充满活力,科技领先全球”。
丰富“货架”助力港股可持续繁荣
基于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的信心已全面提升,陈翊庭认为,港股的“热闹”是可持续的。而港交所要接住这“泼天的流量”,进一步擦亮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这块“金字招牌”,还需要不断丰富“货架”。
陈翊庭表示,港交所将用足够的包容性,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支持,让“货架”上的“好股票”越来越多。“我们没有赛道的偏好,将通过一轮一轮的上市制度改革,尽量把包容性提高。所谓的偏好主要是来自投资者,无论是生物科技、先进制造还是新消费,只要投资者认可,港交所均会敞开大门。”
对于内地企业,港交所致力于成为其出海的“第一选择”。“我们希望与内地交易所优势互补,携手服务好实体经济及新质生产力发展。”陈翊庭说。
除了对IPO企业持开放包容态度外,港交所还对已上市企业通过再融资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持鼓励态度。“相比在二级市场慢慢买入,海外长线资金更希望市场提供一些可以大额配置优质中国资产的机会,再融资就是他们非常看重的机会之一。今年前8月港股再融资规模超过3500亿港元,有多家大型科技企业在港股市场成功进行了再融资,还有一些高新科技企业通过持续增发多次成功融资,上市后的再融资金额已经远远超过了IPO融资额。”陈翊庭表示。
“当然,也不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股票上,海外投资者也需要流动性跟风险管理工具,港交所正在酝酿推出更多产品,为资金尤其是大额长线资金提供更多元的资产配置选择。”陈翊庭坦言,当前港交所证券市场表现强劲,衍生产品也“做得不错”,但固定收益、外汇、大宗商品等领域仍大有可为,港交所将投入更多资源补上这些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