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AI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之一,算力即国力。然而,算力的底层是半导体,更底层是半导体设备、零部件与材料。
自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以来,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刻蚀、薄膜沉积、CMP等主流工艺设备领域持续取得突破,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盛美上海、拓荆科技、微导纳米等一批半导体设备公司进入快速成长期……
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统计,过去一年,全国规模以上集成电路装备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178.71亿元,同比增幅超32.9%。无锡,也在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企业的联动中涌现出一批国产化样本。
然而,正如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王志越所言,半导体装备的突围,从来不是“某一家企业的长征”,而是全产业链的接力和产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随着全球贸易冲突的不断加剧,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正处于重构中,这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半导体设备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随着制程工艺、存储堆叠、先进封装及先进材料等技术的持续发展,半导体设备的创新难度不断提升、成本愈加昂贵。
在新的国际形势、技术挑战下,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产业如何完成生态建设和突围?
“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认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打通人才链、资本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必须构建“资本+科创+产业”的新生态,给产业和企业插上智本和资本的两翼。上证报集“智库、媒体、平台”三重功能于一体,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中扮演着独特角色。
为此,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联合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走进无锡,主办第十三届半导体设备与核心部件及材料展(CSEAC 2025)半导体制造与设备及核心部件董事长论坛,搭建平台,链接资本、智本,期望通过“政策—资本—技术—舆论”的立体化赋能,加速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和创新进程,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中发挥中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