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按下“加速键”。国家数据局近日数据显示,已有28个城市、6个省级、6个企业的数据基础设施节点完成互联互通验证。据悉,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系统,可实现用户“一点接入、全国通行”、数据“一点发布,全域可见”、应用“一点部署,跨区通用”,这为数据规模化跨域流动奠定了设施基础。
然而,作为数字经济领域的新事物,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部分地区存在“重流通轻交易”的认知偏差,导致部分地区的政府数据难以通过交易实现价值变现;制度与规则仍需健全,数据确权尚需进一步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地方保护、监管标准不一等问题形成流通壁垒。要破解上述多重挑战,不仅需要制度规则的持续细化,还需要打破区域利益壁垒。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厘清内涵建设提速
“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不是指单一交易场所,核心在于‘统一和协同’,是统一规范下的多元交易市场。”上海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登高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市场类似于市场经济的“市场”,在数据领域通过协同和统一打破区域、行业分割的广义市场概念。
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部分,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的底层逻辑与全国统一大市场一脉相承。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行部署,再次提出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深圳数据交易所战略与运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点是“一体化”,应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战略导向推进,强调的是数据市场制度建设、规则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布局和跨部门合作等各个方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目前,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今年5月,国家数据局召开座谈会,围绕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听取意见建议;6月,国家数据局赴上海就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开展调研。国家数据局近日发布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作成果显示,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系统已覆盖20个省(区、市)。在此基础上,部分城市进一步基于互联互通验证了跨域多源数据联合加工和高速数据传输网络等业务。
“数据基础制度的三大核心制度已初步建立。权属划分方面,已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数据分类方面,除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分类外,还结合数据与技术和业务天然共生的特征,进一步细化出原始数据、衍生数据和合成数据的分类;利益收益分配方面,遵循‘谁投入谁受益,按劳动付出分配’原则。”李登高说。
症结仍存痛点待破
尽管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已迈出坚实步伐,但作为数字市场新事物,其在认知、制度和流通等方面仍面临一些瓶颈和堵点。
李登高指出,部分地方存在“重流通轻交易”的认知偏差,将政府数据开放和系统内共享等同于数据交易,混淆了“数字社会治理”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边界,“其实政府数据开放与系统内共享都属于数字社会治理范畴,数据交易是基于市场机制实现价值交换,是激发数字经济活力的核心动力。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部分地区的政府数据难以通过交易实现价值变现。”
制度方面,深圳数据交易所战略与运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数据市场的制度与规则仍需进一步健全,数据确权方面同样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数据产业生态培育也有大量工作要做,中小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的程度有待提高。
流通壁垒方面,地方保护主义成为部分地区数据跨域流动的阻碍。李登高说,一些地区实行“定向准入”“定向补贴”,导致市场出现“有资质企业无能力、有能力企业无资质”的错位现象;监管方面也存在“多头监管、执行标准不一”的问题,且往往倾向于“从严监管”,抑制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当前正是“十五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深圳数据交易所战略与运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建议,各地要积极将数据领域的改革和任务纳入其中,从顶层设计层面重视和推动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
数据产业“跨区域跨领域”特性与“区域化管理”的矛盾同样突出。李登高举例说:“农业数据需对接金融等领域才能实现价值转化,但当前管理尺度不统一,跨领域流通难度大。”
基础设施建设需聚焦三大任务
针对现存症结和痛点,国家层面以及地方交易所多维度探索破局路径。国家数据局5月透露,正在研究制定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政策文件。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近日表示:“去年推出了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21项政策,今年还将推出数据产权等10多项制度。”
李登高向记者表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需聚焦三大任务,一是统一协议和接口,数据加工的系统与工具具有差异化,但最终产出的数据需具备通用性,让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使用者都能准确识别、有效读取;二是统一标识,数据世界中的各类主体、物体与资源,都应像自然人的身份证一样,拥有唯一且通用的标识,避免因标识混乱导致数据质量太低、流转受阻;三是完善交付设施,仅搭建数据流通的‘公路’(基础设施框架)不够,还需配备安全高效的‘运输工具’,当前的可信数据空间更多解决数据存储安全的问题,而交付设施则要实现数据有序流转,确保数据在合规前提下的流转和交付。”
交易是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一环,能让价格更公允、场景更丰富、治理更安全、创新更积极。李登高用比喻阐释多要素融合的逻辑:“当前数据市场的需求可能是‘蛋炒饭’,供给端有‘大米’和‘鸡蛋’。数据交易所的核心角色应是‘厨子’——通过聚合供需双方、整合分散资源,推动数据从‘零散要素’向‘融合产品’转化,最终创造出满足实际需求的‘蛋炒饭’。因此市场更应引导数据、技术、场景、业务协同创造价值。”
多家数据交易所已在先行探索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路径。其中,深圳数据交易所从推动数据交易机构互认互通、全国数据市场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积极融入和助力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上海数据交易所携手行业和区域数据枢纽中心等数据市场主体成立数纽联盟,同时还发布数据流通制度体系(2025)和一体化数据市场标准体系,推动一体化数据市场培育TTP工程(Ten Thousand Projects),构建一体化数据市场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