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E·产业行”走进辽宁
9月4日,由大商所与辽宁省委金融办、辽宁省工信厅、辽宁证监局、辽宁证券期货业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DCE·产业行——期货衍生品市场服务辽宁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在辽宁抚顺顺利举行。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产业企业的学员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实体企业风险管理的新路径。
在培训班上,辽宁省委金融办副主任、辽宁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副局长战巍表示,辽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石化和化工产业在全省产业体系中举足轻重。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企业发展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成为石油化工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和管理风险的功能,合理地运用期货工具能帮助企业在风浪来临之时守住基本盘、锁定目标利润。
辽宁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辽宁把精细化工作为22个产业集群之首,全力打造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形成了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发展格局和产业优势。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石油化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价格波动、原材料供应不稳定、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均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期货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现价格、管理风险、配置资源的功能,对石油化工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辽宁化工产业门类齐全、企业集聚度高、技术底蕴深厚,尤其在石化、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当前,我国化工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期货市场成为企业稳健经营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大商所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2024年大商所化工板块产业客户持仓占比平均达到38.2%,产业客户参与度持续提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化工产业企业学会运用期货工具锁定成本、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大商所化工品种期货价格已逐步成为国内现货贸易定价的重要参考。
此次培训聚焦宏观经济、期货基础知识、期现结合业务与风险防控等内容展开。中信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曹宁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了大宗商品发展前景。他认为,欧元区经济有望进一步复苏,国内经济当前处于筑底阶段,随着贸易摩擦的缓和,中国出口韧性仍存。大宗商品方面,以化工行业主要原料原油为例,核心矛盾在于非OPEC+供应增速大于需求增速,OPEC+增产加剧累库压力。
永安期货有限公司产业委员会主席石春生对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风险管理的功能方法、套期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案例进行了介绍。他认为,产业链在不断变幻的外部环境中面临风险挑战,需要利用期货市场做好风险对冲与价格管理,而构建科学的套期保值管理系统是关键。他结合金龙鱼、江西铜业等实体企业的操作案例,介绍了如何正确使用期货工具助力企业稳定生产经营。
恒逸国贸研究总监王广前分享了企业运用期货工具的成功实践。他认为,有效的风险管理需坚持“期现匹配、动态调整、严格止损”三大原则,建立包含三级审批、实时监控和压力测试的完整风控体系。产业企业要从“价格接受者”转型为“价格管理者”,培养既懂产业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用期货工具做风险“减法”,而非杠杆“加法”,真正发挥其“企业保险柜”的功能价值。
晨实科技总经理王少游系统阐述了数字化时代企业运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创新实践。他以央企为例介绍,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切实加强金融衍生业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下,企业必须建立覆盖“交易审批—风险监测—会计核算”全流程的信息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期现一体”管理,并重点介绍了“期现一体化管理系统”如何通过三大技术解决企业痛点问题。
此外,大商所相关业务人员介绍了大商所化工市场运行情况和市场服务的相关举措。其中,大商所推出的“企业风险管理计划”成为培训班学员关注的焦点。
记者观察到,在百年变局和产业升级的双重挑战下,期货衍生品正成为实体企业抵御风浪的“压舱石”。当前,辽宁地区产业企业正在从“谈期色变”向“主动拥抱”转变,利用期货衍生工具管理风险越来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