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首八个月,香港首次公开招股(IPO)集资金额达1,345亿元,同比飙升579%!总集资金额达3,688亿元,同比飙升322%!
香港交易所近日公布的一组靓丽数据,让一年前还被戏称为“金融遗址”的香港,如今国际金融中心氛围拉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场“资本盛宴”会否延续?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身处“盛宴”最中心的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

“资本盛宴”从政策驱动走向基本面驱动
在陈翊庭看来,从anything but China,到buy China,港股市场的春天似乎来得令人猝不及防,却实则顺理成章。简而言之,当中国资产价值发现,遇见全球资产再配置,便有了香港的“资本盛宴”。
回顾过去一年,陈翊庭认为,港股“熊”转“牛”的拐点,就在2024年9月24日中央打出政策组合拳之后。数据显示,港股市场有史以来交易量最高的20个交易日,都在9.24之后。随后的两周,在政策驱动下,港股和内地股市掀起一波猛烈行情,指数大涨,内地股市日成交量一度达到3.1万亿元,港股成交量更在两周内三次破纪录,分别达到4600亿港元、5006亿港元和6200亿港元。
陈翊庭说:“当时很多外资机构是‘被迫进场’——快到年底了,不进场业绩会落后,进场又不知道买什么,也有人担心‘进去后回调会亏死’。但从那之后,外资机构开始主动研究中国市场。”
陈翊庭表示,今年1月起,中国股市行情就从“政策驱动”转向“基本面驱动”。随着春节期间DeepSeek的横空出世,以及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外国投资者研究发现,中国有大量优质企业,产业布局也很合理。有机构专门研究了整个供应链后甚至发现,“把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度等地区”根本不是几年能实现的,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完全替代——因为尽管其他国家在追赶,但中国发展得更快。“于是外国投资者开始愿意加仓,她说:”我觉得这种热度还将维持。
陈翊庭指出,“港股靠南下资金撑着”的说法完全是错觉。南下资金仅占港股日均交易量的两成多,其余的七成多是全球各地的外资——东南亚、欧洲、美国的都有,分布很均匀。
陈翊庭说:“年初时,确实有很多‘赚快钱’的资金,比如对冲基金,因为看到去年年底的行情,快速入场;但随着龙头企业上市,主权基金、养老基金等长线基金纷纷开始配置港股,现在对冲基金和长线资金的比例很均匀,市场很健康。”
陈翊庭告诉记者,最近一位长线投资基金的负责人见到她时啧啧称赞:“港股太争气了,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机会!”陈翊庭解释道:“长线资金投资周期往往长达5年至10年,非常看重政策的稳定性。中国的政策大方向非常明确,每5年都会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很容易预判;反观美国,关税、移民等政策翻来覆去,和盟友的关系也时好时坏,政策不确定性太高,要做5年投资规划太难——所以他们反而觉得中国市场更靠谱。”
成为香港交易所的“掌舵人”后,陈翊庭成了“空中飞人”。她一年至少飞伦敦5次-6次,美国2次-3次,中东、东南亚也常去。她也因此得以更近距离,更全面地洞悉外国投资者的变化。
陈翊庭笑言:“现在我还挺受欢迎,欧美投行经常邀我参加午餐会,一次召集20个至30个机构投资者,大家边吃边聊,有时候两三个小时下来,一口饭都没吃,全在回答问题。因为他们觉得我能提供”立体认知“——毕竟我天天接触企业和投资者,知道市场真实情况。”
陈翊庭表示:“两三年前,外国投资者问得最多的是‘政策会不会变’,以及中国的房地产、地方债、消费疲弱、年轻人就业等被放大的问题,还会问‘中国企业家是不是躺平了’。今年一大批科技企业上市后,他们很吃惊,问:‘怎么突然冒出这么多好企业?之前怎么没发现?’我说‘只是你们没注意,中国企业家不是躺平,是低调’。现在,他们越来越关心中国企业的新动态,最近还很关注企业怎么”反内卷“。从关注政策到关注基本面,这个变化特别好。”
陈翊庭还分享了很多细节,比如国际航班上外国面孔多了;参加上海车展的外国人也多了,还看的特仔细,360度拍照。
IPO市场供需两旺
陈翊庭告诉记者,港股IPO的热度还在持续,可以说是供求两旺。
陈翊庭认为,需求端强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投资者正在进行资产重新配置。过去几年很多基金都重仓美元资产,目前考虑到估值、地缘政治等因素,普遍需要分散投资,但又面临“资金无处安放”的问题——黄金、虚拟货币等资产已经累积了较大涨幅。而港股恰好有一批龙头企业和高成长企业的IPO,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陈翊庭举例道,今年某大型科技股IPO,仅中东一家主权基金,就作为战略投资者认购了5亿美元。对于这类资金规模巨大的投资者,通过IPO入场远比在二级市场分批买入更划算——若要在二级市场买5亿美元的股票,不仅要分很多批,还可能推高股价。
至于供给端,陈翊庭透露,目前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超过200宗,其中接近一半来自科技企业,主要集中在依据《上市规则》18A章节(以下简称18A章)申请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依据《上市规则》18C章节(以下简称18C章)申请的特专科技企业。
而且,陈翊庭说:“我们拥有一大批优秀的创业者和科创企业,对IPO供应端我从不担心。”
陈翊庭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IPO认购中外资占比很高——尤其是高新科技企业,外资认购占比往往高达7成至8成,涵盖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全球各地的投资者。
陈翊庭同时强调,港股市场的再融资也非常活跃,今年再融资金额已经超过IPO的两倍。据陈翊庭介绍,不少希望大额投资的机构,往往会等着企业增发时入场,避免在二级市场分批买入推高股价。今年以来,不少科技企业的“闪电配售”,就吸引了大量大型机构投资者资金,而且不少公司再融资规模都超过了IPO融资规模。
持续提升包容性成就“巨无霸”
陈翊庭反复强调香港交易所作为交易和融资平台的“包容性”。
在被问及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中小企业众多,将来会不会有一家比肩英伟达的科技龙头时,陈翊庭说:“我没法预测具体时间,但对此一点都不担心。腾讯2004年上市时就是个做游戏的小公司,当时谁能想到它会成长为今天的‘巨无霸’?”
在陈翊庭看来,包容性是香港证券市场的一大优势——投资者群体非常丰富,有的喜欢英伟达这种大公司,有的偏好“寻宝”潜力股,无论公司大小,都能找到适合的投资者。很多人眼中的‘玩具店’或‘奶茶店’,我们的投资者却看到了‘IP’和‘连锁模式’的潜力,愿意给出更高的估值。作为交易和融资平台,香港交易所欢迎所有符合上市规则的公司来上市,没有赛道偏好。她说:“只要投资者认可,我们就充分包容,我们希望尽量为投资者提供丰富的选择。”
她补充道:30多年前入行时,我是做IPO的律师,自此与IPO结下不解之缘。这30年间,遇到过无数次关于港股上市企业会不会枯竭的质疑。当年做H股IPO,有人担心资源枯竭,后来银行、保险公司、民企、科创企业……一波接一波的企业陆续来上市;2018年香港上市改革推出18A章,现在已经形成生物科技投融资生态圈;之前大家还追问18C章推出后为什么没企业申请,我当时也天天盼着18C科技公司IPO,现在我们已经迎来了三家18C上市企业,还有十多家18C企业提交了上市申请。
而香港交易所的包容性,也恰恰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的上市制度改革。陈翊庭说:十年前,来港上市企业必须是有连续盈利和营业收入的成熟公司。2018年启动上市制度改革以来,我们陆续推出了18A章和18C章,突破了盈利和营收限制,甚至未商业化的科技企业,只要能够得到投资者认可,企业也有融资需求,就能上市。
香港交易所对于与其他交易所的合作也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陈翊庭表示,香港交易所也一直支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A+H同步上市”、“先A后H”或“先H后A”上市,三种选择都早有先例,且路径通畅。近年来,在内地企业“出海”热之下,不少A股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募集到的国际资金,很好地支持他们海外业务拓展。
她强调,研究表明,“先A后H”上市的企业,今年年初到现在,其A股的成交额在H股上市后平均上涨了15%左右。陈翊庭说:“香港交易所一直致力于与内地交易所形成优势互补,携手服务好实体经济。”
香港交易所近年来也不断加强与国外交易所的合作。陈翊庭举例道:“今年就有几家东南亚企业来港发行新股,前不久我们还迎来了首例哈萨克斯坦企业在香港交易所和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的同步上市。”
陈翊庭告诉记者:“在亚洲地区的国际证券市场,港股在交易量、上市公司数量、融资额等方面都是比较领先的。一些规模较小的交易所因没有足够的企业储备,很难吸引国际资金。随着港股回暖,交易量明显提升,最近我们团队和很多区内资产管理机构、交易所接触,他们都愿意与香港交易所合作,”借港股东风——发行以港股为基础资产的ETF或衍生产品,既带动了当地交易所的流动性,也能进一步提升港股的流动性。
补齐短板不断丰富 “货架”产品
陈翊庭坦陈,香港交易所虽然在传统股票和衍生品方面做得不错,但也有短板——债市及大宗商品仍有提升空间。
“如果说美国市场‘货架’上有10种产品,我们现在只有3、4种,是没办法全方位竞争的。”陈翊庭说:“所以今年我们会在FICC领域,即固定收益(Fixed Income)、货币(Currency)、大宗商品(Commodities)投入更多资源。”
陈翊庭表示,当前许多外资机构都在寻找美债的替代品,中国国债信誉好、价格稳,其实是很好的选择。但外资机构普遍认为,中国国债流动性和风险管理工具不够多,所以我们要尽快补齐这方面的短板。
在大宗商品方面,拥有149年历史的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LME)是香港交易所的全资子公司。交易品种有铜、铝、铅、锌、镍和铝合金,交易所的价格和库存对世界范围的有色金属生产和销售有着重要的影响。
陈翊庭告诉记者,伦敦金属交易所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由第三方建设运营的LME认可交割仓库,以确保实物交割“有真实仓储支撑”,从而保障交易真实达成。之前LME在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及中国台湾都有仓库,而“寸土寸金”的香港,则被认为不适合建LME认可仓库。
如今,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业金属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有大量的工业金属交割需求;另一方面,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摇摆,令大宗商品大幅波动,内地企业进行商品交割,若算上物流成本、时间成本,在香港设LME认可仓库的综合成本其实更具优势。
陈翊庭说:“因此,我们去年开始探讨在香港设LME认可仓库,本来以为能有1家到2家申请就不错了,没想到最终有8家仓库获批,且7月15日开业后不到一个月就满仓了,可见需求很大。”
陈翊庭透露,香港交易所还将继续推动互联互通产品的不断丰富,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除目前推出的股票和ETF互联互通外,债券通产品也会越来越丰富。她说:我们的长远目标是,投资者想交易任何产品,都能通过互联互通机制实现。目前外资普遍有分散配置需求,所以互联互通覆盖的产品越多,越能吸引外资,也能让内地投资者受益。
对于一些呼声较高的产品和服务创新,陈翊庭也作出了理性回应。她指出,“新股通”推出的难度不小,例如,当前港股打新热度已经很高,若开通“新股通”超额认购倍数会非常夸张。
陈翊庭介绍,香港交易所最近还优化了港股打新的回拨机制,取消了以往超额认购100倍以上时发行人必须将一半发行额回拨给公众认购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毕竟机构投资者比散户更有议价能力,更有利于为新股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这样虽然散户中签率降低了,但是打新破发被割韭菜的概率也会降低。
她还透露,关于人民币柜台纳入港股通,香港和内地合作方一直在细化细节——技术上要做好系统对接,还要保证结算精准。目前双方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相关准备工作,希望能够尽早推出。
对于有人建议“港股24小时交易”,陈翊庭也表示,目前实现的难度很大。首先,交易所每天都需要在收盘后做系统维护和测试,推出24小时交易后,就没时间做系统维护和测试,一旦系统出问题,可能会无法修复;其次,即便香港交易所员工可以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还要考虑券商、银行等机构的承受能力;而且,这样的安排可能对散户不公平——机构在全球都有交易员,还可以做算法交易,能24小时操作,散户却不可能24小时不眠不休。香港交易所更倾向于在市场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提升投资者便利”,比如在恶劣天气下维持市场正常交易和优化港股通的交易日安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