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带着器材穿梭于北京各小区跑兼职,月收入可达4000元;一名专职教练暑期日均排课最多6节,月收入或突破2万元……近期,“体育外卖”这一体育服务行业的“共享经济升级版”,不仅成为体育爱好者热议的焦点,更逐渐成长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
所谓“体育外卖”,是以专业教练携带器材上门或赶赴指定场所,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体育训练的服务模式。起初,它主要面向青少年群体,如今已逐步拓展至成人市场,有效填补了传统体育培训的需求空白。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这一新兴业态加速兴起,而国务院办公厅9月4日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为其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作为体育产业创新服务的代表,“体育外卖”正契合政策导向,成为释放体育消费潜力的重要抓手。
从实践价值来看,“体育外卖”优势十分突出。它精准解决了传统体育培训在时间、地点、个性化上的局限:对用户而言,以往需往返体育馆,耗时耗力,如今在小区空地、附近公园即可上课,大幅节省时间成本;对教练而言,灵活的服务模式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回报。与此同时,这一模式还深度呼应《意见》的核心要求:一方面,它巧妙利用小区空地、公共空间等“金角银边”,拓展了体育消费场景,与《意见》的部署高度契合;另一方面,家长通过网络平台搜索、沟通、下单的全流程,实现了体育消费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践行了《意见》倡导的“智能化、定制化、体验式体育消费新模式”。
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体育外卖”也面临不少待解难题,亟需通过规范为长远发展系好“安全带”。
其一,师资质量参差不齐。目前部分从业者为在校大学生,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教练资质、教学能力难以统一标准,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其二,安全风险隐患突出。服务场地多为小区空地、公共过道甚至地下车库,这些场所缺乏专业运动场地的减震、防滑等防护设施,易引发运动损伤。其三,纠纷维权渠道不畅。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规范与争议解决机制,一旦出现教学效果不符、安全事故等问题,用户往往面临维权难的困境。
笔者认为,要推动“体育外卖”健康发展,需多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
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快完善制度保障,由体育、市场监管等部门牵头,修订或出台专项条例,将“体育外卖”纳入正规监管范围,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如教练资质认证标准)、服务操作规范(如场地安全要求),从顶层设计上划定发展边界。其次,服务平台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方面严格审核教练资质,建立岗前培训与定期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完善全流程监管,比如上线服务过程记录功能、建立高效的投诉维权通道,及时化解用户与教练的纠纷。
唯有通过“监管+平台”的双重保障,让“体育外卖”在规范轨道上发展,才能持续释放其消费潜力,真正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