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秒还是热浪滚滚汗流浃背,后一秒便进入清凉的冰雪世界……刚刚过去的暑期文旅市场,不少游客体验到由夏入冬“瞬间切换”的舒爽。
户外骄阳似火,吉林省吉林市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场的百米雾凇实验室内却是一片粉妆玉砌,松柳枝条凝霜挂雪,宛如万条银丝垂坠。借助科技手段,吉林雾凇这一气候奇观被“搬进”室内,也为研究雾凇生成规律提供了支撑。赏雪之外,反季滑雪也成为避暑新宠,南北方不少雪场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液氮辅助速冷等环保“黑科技”,实现环保与创新有机结合。
游客们不用再等到冬天看雪,而是热衷于“夏日玩雪”“四季赏雪”。被视为“冬季限定”的冰雪项目,缘何呈现“反季热潮”?
从供给侧看,当前不少冰雪项目经营主体正积极探索反季运营。为何要反季运营?这与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有关。资源配置,是研究社会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主体之间优化分配的理论,其核心在于通过一定的机制,实现资源利用的优化组合,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佳效益。
以滑雪场为例,一个大型雪场从开发建设到缆车、造雪设备等硬件配置,再到雪道维护、服务配套、人员培训等,年均运营成本往往超过亿元,属于重资产投入。而我国雪场的黄金运营期通常只有3个月至5个月,“一季养三季”成为常态,淡季设施闲置率高、经营压力大,是普遍存在的难题。
四季运营,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滑雪产业话题。滑雪场如何在淡季吸引游客,解决资源闲置、营收增长缓慢等问题,是转型的关键。我国不少雪场正尝试通过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与利用。
北方很多滑雪场选择利用既有山地资源进行避暑度假、娱乐体验项目开发。如吉林松花湖度假区滑雪场依托山地资源,打造花海美景、森林穿越、缆车观光、帐篷露营等休闲娱乐项目。河北崇礼多座滑雪场开启四季运营模式,开发徒步露营、越野跑、山地车等项目,实现冬奥资源向多元消费场景转化。
从中央到地方,多项支持政策持续发力,也在助推各地做优增量,激发冰雪经济活力,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浙江因地制宜建设室内滑雪场和高山滑雪场,带动雪场配套酒店和餐饮订单增长。上海耀雪冰雪世界创新推出全国首个室内雪场京剧主题滑雪秀,创新融合冰雪运动与国粹艺术。南方城市积极探索“室内滑雪+商业综合体”模式,并运用VR/AR等数字技术增强冰雪运动体验,带动冰雪消费。
从需求侧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频发,催生了更强烈的避暑需求。炎炎烈日与清凉冰雪形成场景反差,对消费者而言,“冰火两重天”的体验充满话题性,也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内容。年轻人热衷打卡分享“夏季玩雪”经历,更多家庭则青睐“避暑+亲子露营”“避暑+研学”等方式。物以稀为贵,南方消费者对冰雪避暑的需求尤为强烈。供需两旺,助推冰雪经济反季掀热潮。
当北方的“冰雪老兵”与南方的“造雪新贵”形成产业共同体,当新疆阿勒泰的传统毛皮滑雪板与杭州亚运会的数字孪生技术相遇,无论是技术升级、场景创新,还是服务优化、业态融合,只有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供给和需求的适配性,方能从更深层次挖掘消费潜能,最终实现从“冰雪资源”到“经济热浪”的价值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