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
《意见》在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方面明确指出,要“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完善风险分担和投资退出机制”。这为金融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人工智能作为近年来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其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再到产业落地,每个环节都离不开大量资金投入。
《意见》强调金融支持的重要性,正是基于对人工智能产业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方面,对“人工智能+”企业而言,金融是不可或缺的“活水”。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通过贷款、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多元工具,为企业解资金之渴,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针对性地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弹药”,助力企业突破瓶颈、迭代升级。另一方面,从产业落地维度看,人工智能生态的构建,包括建设专业园区、孵化初创企业、培养复合人才等,都需要大量资金。金融机构通过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集群效应,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容忽视的是,金融赋能“人工智能+”离不开成熟的风险分担机制。人工智能产业技术更迭快、市场波动大,亟须多元手段缓释金融风险。可通过“银保协同”开发技术研发险、知识产权险等专属产品,一旦企业遭遇风险,保险即可提供补偿,降低损失。
政府层面,可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投向人工智能领域的贷款、投资按一定比例予以风险补偿,提升其“愿贷、敢贷”的信心,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在主动拥抱人工智能。例如,银行借助人工智能对海量金融数据进行实时分析,通过客户消费行为、信用记录等多维画像精准识别风险,显著降低不良贷款率;在客户服务端,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应用大幅提升服务效率与满意度,既节约人力成本,又为客户带来更便捷的体验。
展望未来,金融机构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持续创新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加大对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力度。政府亦需加快完善配套政策,优化金融生态,促进金融与人工智能双向奔赴、深度融合,助力“人工智能+”行动行稳致远,让智能科技更好地造福社会、服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