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同心梦,山海携手鲁渝情。近年来,两地科技部门以项目为“点”、人才为“线”、机构为“面”、平台为“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进科技协作,结出丰硕成果,为重庆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共同书写鲁渝协作崭新篇章。

孙玉霞研究员在丰都培训技术人员。受访人供图
重庆乡村来了山东科技特派员
奉节,中国脐橙之乡。奉节脐橙以“果大无核、酸甜适度、脆嫩化渣”的优良品质而闻名,然而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增加,鲜果积压和非商品果增多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位鲁渝协作项目科技特派员的到来,改变了奉节脐橙产业链延伸和高值化利用的难题。
孙玉霞,来自山东省葡萄研究院的研究员,自2021年担任重庆市科技特派员以来,依托山东省葡萄研究院的酿造加工技术优势,联合重庆市夔凤酒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以“企业主体+科研支撑+一线实践”为核心的合作机制,致力于搭建集加工品种筛选、酵母优选、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于一体的脐橙果酒技术创新平台。
几年的辛勤努力,孙玉霞不仅为奉节果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本土人才力量,还带领团队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酿酒酵母SIVE8901的实验室驯化与中试验证,今年已进入企业生产系统进行发酵示范。孙玉霞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我们正计划推出一款风格典型、香气浓郁、代表奉节特色的全新脐橙果酒产品,让科技成果真正‘从实验室走向餐桌’”。
像孙玉霞研究员这样的山东科技特派员还很多。
在丰都,来自山东省枣庄市农业农村局的二级研究员安广池,带领鲁渝农业科技协作团队和相关企业,投资1200余万元创办了“枣丰协作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展了脆李种质创新与利用研究,选育出晚熟矮化脆李品种“渝鲁丰李”和李矮化砧木品种“宏大1号”,筛选出适宜丰都县不同海拔山区栽培的“龙李”等品质极优的脆李品种,成为丰都县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引擎,本人也被评为“丰都县最美科技工作者”。
在武隆,由重庆市农科院、西南大学、山东省农科院、青岛农科院等合作的武隆高山蔬菜研究所,5年来投入科研人员20余人,锚定武隆高山蔬菜联合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攻关,先后培育高山专用或兼用蔬菜新品种9个;鉴选适宜高山栽培8大菜类42个;研究集成高山栽培技术10项。其中“高山蔬菜漂浮式标准化育苗技术”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高山高原蔬菜十大主推技术之一。解决高山春季低温夏季高温育苗较困难的技术难题,有效缓解高山蔬菜连作障碍难题。
在巫山,烟台(巫山)博士工作站自成立以来,成功引入鲁东大学、烟台市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博士流动驻站,组建11个团队,引进山东果蔬新品种36个,协作研发深加工农产品如脆李酒、脆李果脯等6款,培训技术人才2000余人次,为9000余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架起“引才育才”桥梁纽带。

安广池(右)与丰都果农交流。受访人供图
“点、线、面、体”科技合作显成效
累累硕果,源自两地科技部门共同努力。
以项目推动为“点”,增强鲁渝科技协作辐射力。据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起,两地科技部门达成共识,每年分别出资1000万元,共同实施鲁渝科技协作计划项目。6年来,双方协同推进,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过1.2亿元,组织实施项目280余项。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不仅成功引进并推广了山东120余项适用技术,推动200余项科技成果在重庆落地转化,还进一步拓展了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科技协作。
以人才互动为“线”,增强鲁渝科技协作的穿透力。近年来,“百名科技特派员鲁渝行”活动扎实推进。山东省每年从省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选派优秀科技特派员赴重庆工作,推动科技资源精准下沉、高效落地。6年来,鲁渝协作面向重庆基层科技管理干部、乡土科技人才和致富带头人等重点群体,深入一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已累计举办培训班17期,培训2206人次,推动科技人才“遍地开花”。
以机构联动为“面”,增强鲁渝科技协作的覆盖度。双方科技管理部门建立了常态化共商机制,两地高校、院所、团队、专家和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交叉协作网络,这张协作网络正在越织越密、越织越大,为打造鲁渝科技协作升级版提供了坚实支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山东在重庆已建设专家大院、科技小院、博士工作站及示范基地40余个。
以平台拉动为“体”,增强鲁渝科技协作的融合度。两地科技部门始终秉持“搭平台、破瓶颈、育产业”的工作思路,持续强化平台建设,以鲁渝科技协作“体”的扩容提质,有效提升重庆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助力重庆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比如武隆高山设施番茄项目创新推行“五统一分”订单模式,亩产值突破10.3万元;两地联合建设鲁渝中医药康养中心,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人才培训、技术输出和康养服务于一体的医疗产业体系;共同建设了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山东成果转化基地、老鹰茶联合研发中心、鲁渝智慧海关联合研发中心等多个高能级创新平台……
鲁渝两地科技部门“点、线、面、体”的立体合作,有力地促进重庆特色产业与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优秀科技成果在渝转化应用,广泛惠及民生,共同谱写鲁渝两地新时代“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