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十四五”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东中西三条通路持续强化”。
时间已行至规划的末尾,西部陆海新通道“成绩”如何?
9月5日,《华夏时报》记者从国铁南宁局获悉,截至9月4日,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发送集装箱货物突破100万标箱,达到1001455标箱,同比增长72.5%,首次实现年度发送量突破百万标箱。
不仅如此,国铁南宁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从建设情况来看,按照《方案》要求,近年来,铁路部门大力推进主通道规划建设,“东线”完成了焦柳铁路怀化至柳州段电气化改造,“中线”提前开通运营贵南高铁,“西线”扎实推进黄百铁路建设,并加快专用线建设,实现铁山港、钦州、防城港主要港区进港铁路全覆盖,不断扩充通道运输能力,实现了从“通”到“畅”的蝶变升级,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有力推动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运输需求旺盛
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中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枢纽的钦州港东站,今年以来,到发货物达1057.2万吨,同比增长29.7%。其中,从重庆、柳州发来经钦州港出口海外的汽车实现大幅增长。据统计,今年1至6月,经钦州港口岸出口汽车2.1万辆,同比增长27.72%。
“为了保障运输,我们协调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做好箱区规划以及增加装卸机械,实现装卸能力由2列提升至4列,同时完成港口作业区站台设备改造,为国产汽车出口中东、东南亚等市场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经济的运输服务。”国铁南宁局沿海铁路公司钦州港东站副站长赵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货物大幅增长的不仅是钦州港。
今年以来,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运输需求旺盛,从发货情况看,新通道下水、上水方向分别发运集装箱货物51.4万标箱、48.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4.7%、70.2%,货源结构日趋丰富,涵盖煤炭、矿石等大宗商品和化工产品、农副产品、机电产品等多元化品类。
其中,成都、贵阳、重庆、柳州、南宁等往北部湾、湛江港下水方向的化工品、机械配件、石料等发送量增幅明显;钦州港、防城港往昆明、曲靖、怀化、百色等上水方向的铝矾土、煤炭、粮食等增幅较大。
不仅如此,班列货源结构也更加丰富,发运货物涵盖煤炭、矿石等大宗商品和化工产品、农副产品、机电产品等多元化品类。
数据显示,自2017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正式开行以来,已累计发送集装箱货物470万标箱,年均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班列网络已从最初的北部湾港至重庆“一条线”拓展为北部湾港至西部地区主要省份的“一张网”,形成纵贯我国西南地区稳定的黄金物流通道。
从“通”到“畅”蝶变升级
当前,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国铁南宁局按照“一企一策”为百色地区铝企业量身制定进口原燃料物流解决方案。在此利好下,进口铝矾土、煤炭实现大幅增长。同时,构建“铝石”“煤石”铁路双重运输通道,形成疏港铝土矿、煤炭与集港石料对流运输,吸引广西资源型石料货源“公转铁”,有效降低企业运输成本,有力保障百色铝企业生产原料供应。
今年上半年,百色氧化铝、铝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6%、15.6%,新通道对沿线经济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为满足运输需求,铁路部门组织稳定车流开行直达列车,加密铁路图定班列线条,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图定运行线累计达24条,其中以北部湾港、湛江港为起点的图定运行线路已达14条,形成以北部湾港为主要进出海节点、以重庆、成都为运营中心,覆盖西部主要城市的便捷高效的运输网络。”赵坚表示。
不仅如此,在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同时,国铁南宁局还大力推进规则机制“软联通”,推动钦州、铁山港、防城港地区三大港口路企合署办公,实现信息共享、无纸化交接,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与北部湾港自动化码头一体化运营,同时推动落实多式联运“一单制”、铁海联运班列全程定价机制、在东盟国家主要港口设立铁路集装箱还箱点等服务措施,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便利、高效的运输服务。
同时,抓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广西正大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在智慧港口及智慧口岸建设、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据了解,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广西全面推进中越边境口岸智慧化建设,友谊关—友谊智慧口岸中方段基本完成,中越双方项目互联互通后,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无人化、智能化通关;同时建成了防城港数字化散货堆场,全面应用智能装卸系统,实现港口全流程的自动化作业和数字化管理,作业效率较传统码头提升30%以上,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