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园区这个月招到两家好企业,税收有上千万元。”松江区泗泾镇九淦一六八产业园区负责人郑景伟满脸兴奋地说。
鲜为人知的是,这家园区之前险些废弃,常年收不上租金,资不抵债,甚至陷入司法拍卖漩涡。得益于泗泾镇创新星级园区认定政策,引导园区通过“债权+股权”的方式盘活不良资产,这才转危为安。
在外部环境多变、经济下行压力的当下,一些园区运营难,企业也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处于经济发展最前沿,与园区、企业打交道最多的街镇一级的基层政府,如何在关键时候通过营商服务,陪伴园区和企业共渡难关?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中要求,各区和街镇创建“一区一品”“一街一品”“一镇一品”的特色营商环境服务,打通政策落到实处的“最后一公里”。
近期,记者深入采访松江街镇了解到,泗泾、九亭、九里亭、方松等街镇,有的面临园区转型升级挑战,有的“无土招商”缺乏抓手,但都在竭尽全力,通过精准服务、政策创新与生态共建,守住市场主体的韧性底线,努力走出一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营商环境优化之路。
微型引擎,评定星级园区激活产业生态
在泗泾镇,之前濒临关停的九淦一六八产业园区,如今不愁租金,还将目光聚焦在企业对地方的税收贡献上。这一转变背后,蕴含着园区发展的新思路——泗泾镇以“星级产业园区认定”为突破口,通过制度设计、资源整合与动态管理,引导园区转型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
松江的园区开发较早,不少在业态分布上缺乏科学性,部分园区产权人为了图省事儿,直接将厂房转租给“二房东”进行招商管理。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产权人的负担,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二房东”在引进企业时往往短视,只看重租金收入,而忽视了企业的质量和长期发展潜力。有的园区既缺乏专业的招商运营能力,又不愿意更新道路等基础设施,企业不愿进来,厂房空置造成恶性循环。
如何激发园区的内生发展动力?泗泾镇在区级部门指导下,创新制定《泗泾镇星级产业园区评定办法》,将政策资源精准投向符合产业导向的园区,通过“基本条件+产业定位+管理效能”三重筛选标准,引导园区聚焦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企业。五星级园区奖励500万元,四星级300万元,三星级100万元,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升级、企业服务优化等。
泗泾镇党委书记孙长城表示,通过差异化奖励政策,引导镇内28家园区向“高产出、高创新、高贡献”方向发展,激发园区内生动力。
以前,一些园区只管收租金,对于园区内企业要求提升硬件环境的诉求置之不理,政府部门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抓手。如今,为了被评为星级园区,园区主动对标《泗泾镇星级产业园区评定办法》中的硬件设施、安全管理制度、专业运营能力等指标,推动园区从“物理空间”向“创新生态”转型。去年,泗泾镇星级园区企业亩均税收超百万元,较评定前提升明显,成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型引擎”。
在园区运营过程中,泗泾镇倡导“由房东变股东,最终联合投资”的创新理念。
由木质家具生产厂转型为园区的红虹木业,过去只关心园区企业是否按时缴纳房租,如今园区致力于成为专业的孵化器。园区负责人朱林平说,每天通过观察企业的快递、咖啡等消费情况,来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发展活力。
“通过观察和服务企业,我们投资了多家园区企业。比如,塔望科技最早来园区时,只有两名大学毕业生。通过长时间观察,我们发现企业极有潜力。在对方缺乏市场推广资金需要融资时,园区成为最初的天使投资人。”朱林平说,眼下,塔望科技年产值达数千万元,处于爆发前夜。
孙长城表示,对于一些有前瞻性的企业,要引导园区不要仅以税收和规模来衡量其价值。即使企业目前规模较小,但只要具有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就应该给予支持和关注。这样,园区与企业就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风险,共享发展成果,从单纯的房东角色转变为企业的合作伙伴。
精耕细作,“无土招商”亦可形成强磁场
相比于镇,街道作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基层单元,招商服务的特点是“无土招商”,如何让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中“留得住、发展好”?
在九里亭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平看来,街道通过“三个转变”创新“无土招商”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化、高效化的招商引资之路。
首先是从“土地招商”转向“服务招商”。通过“服务包”制度,九里亭街道以企业需求为核心,组建“服务管家”队伍常态化走访企业,帮助解决融资、场地、政策申报等难题,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今年上半年,九里亭街道某家企业拿到大订单后发现,发票额度不够正焦急时,街道联系税务机关帮企业迅速解决了问题,继续安心拓展业务。
九里亭街道副主任朱秀兵表示,“服务管家”队伍通过梳理企业痛点,形成“一企一策”服务清单,涵盖政策申报、融资对接、人才引进等20余项服务。例如,针对科技型企业,协调区科委开通绿色通道,缩短专利补贴发放周期;为外贸企业对接海关“单一窗口”,提升通关效率。
其次是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出击”。上海郊区一些街道缺乏土地、资金等资源,但地理位置佳,更能发挥背靠国际大都市的优势。这两年,九里亭街道通过展会招商方式拓展资源,每年参加进博会、FBIF食品创新展等国际展会,通过“展位即窗口”展示街道“小而美”的发展错位优势,为企业提供“研发在上海、生产在长三角、市场在全球”的协同布局方案。
“我们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将服务窗口前移至行业展会,将展位变为招商服务站。”朱秀兵告诉记者,展会招商不是去看热闹,要从策划到跟踪全流程把控,才能将展会流量转化为落地项目。
九里亭街道将“展会招商”细化为三步工作法:一是前期精准策划,根据九里亭街道产业定位,筛选目标展会,制定个性化参展方案,提前对接参展商名单,锁定潜在客户;二是现场高效洽谈,预先组建“招商专员+行业专家”团队,在展位设置咨询台、体验区,通过产品演示、政策解读吸引企业;三是后期长效跟踪,建立“展会企业库”,对意向企业进行分级管理,定期回访。
今年,某智能装备企业曾在展会上咨询,九里亭街道通过数个月持续跟进,协助其解决厂房租赁、员工落户等问题,最终促成项目落地。
最后是从“单点突破”转向“打造生态”。楼宇经济是上海不少街道的特色,如何建立楼宇经济的招商引资“强磁场”?
这几年,九里亭街道在楼宇里设立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企业无需再为繁琐的政务手续四处奔波。
“街道的科创发展生态并不是孤立的。由于缺乏土地资源,我们有好的项目也会推荐给其他街镇。”朱秀兵说。
近期,九里亭街道推动的繁枫新能源项目落户松江洞泾镇,这是街道按照松江区委招商引资联动机制、积极响应区内项目流转共享机制的又一实践。针对企业自购土地建设总部的核心诉求,九里亭街道在区级统筹下快速联动兄弟街镇,一周内完成选址、环评等流程,成为区内招商引资“区级统筹、街镇联动”的典范。
曲率引擎加速器项目落地九里亭
近邻优势,当好企业与高校的“中间人”
面对“无土招商”的现实制约,方松街道则凭借其与松江大学城“贴身相邻”的独特地理位置,巧妙打出“大学牌”,通过一系列举措将高校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打造“热带雨林式”科创生态。
2018年落户方松街道上海裕诗实业有限公司专注半导体材料研发,但近两年在科研成果研发和转化过程中始终差“一口气”,眼看要错过产品上市的黄金期。
方松街道了解企业情况后,帮助企业对接东华大学相关研发团队,共同推进PFA碳纤维复合材料国产化项目。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取得显著进展,不仅材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成本下降40%。目前,项目已完成小试,即将进入中试阶段。
松江大学城
“我们抢抓建设松江大学城科创源的战略机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方松街道办事处主任陈峰表示,街道一方面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团队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让企业深入了解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寻找合作契机;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教师和学生带着科研项目到企业进行实践和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
眼下,方松街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身边”的高校资源中寻找技术突破口。“我们以前是接项目做安装,现在逐渐往智能化技术转型。”岁丰(上海)电梯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通过与大学城教授团队合作,攻关电梯自动检测、温控调节、非接触控制等技术,成功获批建立市级专家工作站。
这两年,方松街道还利用高校周边的闲置楼宇,打造了多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这些孵化基地不仅提供了办公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支持,还配备了专业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有的企业找不到高校对接之‘门’,我们就是那个‘中间人’。”方松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涛表示,从项目策划、市场调研到融资对接、团队建设,孵化基地的创业导师们都能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
虽然只是街道层面设立的孵化基地,但在大学城的“智力”加持下,高校博导、院士等都有可能成为创业导师。如今,在孵化基地的培育下,一批批创新型企业和项目茁壮成长,逐渐形成产业集聚。比如,主营电站设备的昱章电气通过松江大学城高端智力和人才资源,让技术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零时差”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