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促进消费,又拉动投资,既提升人的创新能力,又提高人的身心健康,这些目标,能否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个人来说,回答很简单,“放下手机,到户外去”,而对于国家政策来说,推动体育产业的跃升,就有了这种人文经济学的意义。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很明显,这个《意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一个是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即是一要拉动消费,二要促进投资。
根据《意见》的要求,供给一侧,主要是扩大体育产品供给,包括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优化赛事服务管理,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培育壮大冰雪经济,还有推动体育用品升级;需求一侧,主要是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包括拓展体育消费场景,举办体育消费活动,实施消费惠民举措,扩大体育消费群体,“跟着赛事去旅行”。
实际上,像“村超”和“苏超”这样的体育赛事,早已出圈,激发了体育赛事活动的热潮,让普通人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消费体育赛事,成为一个理所当然的好事情,现在这份《意见》的提出,一定会释放民间的激情和市场的活力。
但是,仅仅从消费和投资的角度来看待这份促进体育产业跃升的《意见》,明显是不够的,发展体育产业,提高普通人的体育活动参与度,还有着巨大的人文经济学深意。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投资于人”。体育产业的跃升,是投资于人的健康,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也是提升人的创造力,以及提升人的幸福感,促进人际交往,走进运动中,去与人真实交流和交往。
体育消费,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在满足人们身心健康需求的同时,塑造着更具活力的生命形态。一个跑步爱好者从购买跑鞋到参与马拉松,从改善身体素质到获得精神愉悦,从个体行为到社群互动,消费的价值在不断延展和升华。
体育产业,作为“人的产业”,其就业带动能力具有显著的人文特性。体育产业是“发展型就业”,教练、康复师、赛事运营、体育传媒等岗位,不仅提供经济收入,更促进从业者的持续学习和技能提升。
人工智能时代,体育消费和体育产业,可以避免人工智能的替代风险,还可以成为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新路径,体育活动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可以在工作中去更好地激发人的创新能力。
从更宏大的角度来说,体育产业的跃升,还与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健康老龄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方面,投资体育产业,就是投资于人的健康、投资于人的生活品质、投资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另一方面,更健康的国民体质,会减轻医疗卫生系统压力,更丰富的体育生活将增强社会凝聚力。
因此,当我们谈论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描绘这样一个图景:更多普通人在运动中焕发生命活力,更多青少年通过体育获得全面发展,更多城市因赛事而充满激情。
投资和消费的经济数据,固然重要,但是每一个普通人健康快乐的生活更加重要。宏观经济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当每个人都可以健康快乐生活,勇于创造,大胆消费的时候,整体而言每一个人的收入也会提高,健康快乐会加倍,而这才是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