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深刻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重要论述,对于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8月2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会议系统部署了技术、土地、人力、数据、资本、资源环境六大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核心目标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聚焦技术、土地、人力、数据、资本、资源环境六大要素领域,全面深化改革,避免了单兵突进导致的制度摩擦,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技术要素改革强调激发创新活力,指向专利转化、产权保护、科创金融等痛点。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至关重要。土地要素改革突出集约高效配置,城乡建设用地改革、存量土地盘活成为重点。人力资源要素改革突出引导合理流动,要稳步推动常住人口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建设用地指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配套等突出问题。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改革突出加快培育和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落地或将提速。重点要解决数据流动中的问题,如打通政府数据和企业数据之间的互通渠道,形成数据交易市场,保护数据安全等。资本要素改革突出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与做好新时代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导向高度一致。资源环境要素改革突出健全市场制度建设,涉及碳排放权、用水权等交易机制。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成为重点。
当前,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面临一些挑战。其一,行政区划思维影响全国统一要素市场的形成。在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市场,流动人口城镇公共服务覆盖率不足等供给短板阻碍人力资本优化配置,加剧城乡发展差距。其二,要素价值实现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行政干预与市场机制边界模糊、评估标准体系不健全、交易基础设施滞后等因素叠加,导致要素价值实现受阻。其三,要素市场转型相对迟缓。互联互通的全国技术交易网络有待完善,促进数据等要素高效流动的确权、定价、交易机制以及信用、监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其四,风险防范与创新发展兼顾面临挑战。探索实践与监管规则存在错位,动态反馈的监管机制、灵活多样的监管模式、适时调整的监管力度对于兼顾风险防范与创新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要多措并举协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协同机制。探索中央统筹与区域联动的制度协同机制,通过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试点相结合,建立全国范围内规则统一的要素市场框架。二是不断完善市场定价体系,动态矫正要素价格信号。着力推动要素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建立体现要素稀缺性与真实价值的市场定价体系。完善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评估及定价标准,设立专业化第三方评估机构。三是切实强化数字技术支撑,着力打造数字生态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要素市场数字基础设施,建立统一的数据要素治理体系,研究制定全链条技术标准规范,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四是积极探索监管模式创新,努力增强风险防控能力。针对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着力强化全链条监管,完善信用机制建设;对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分类设置探索观察期。五是加快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持续优化全域配置效率。完善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建立健全跨区域就业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保障跨区统筹。例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实行城市群积分互通制就是有益的尝试。六是鼓励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通过“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的双向互动,为激活全国统一大市场注入澎湃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