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支撑,也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关键抓手。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并对“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作出部署。
这一举措既是对2020年要素市场化改革纲领性文件的深化落实,也呼应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的要求,标志着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正从“顶层设计”迈向“试点先行”新阶段。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是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作出的重要部署,旨在充分发挥土地要素的作用,特别是立足于统一大市场的框架,对土地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并优化其流动效率,可以发挥对内循环机制的支持作用。
打通统一大市场“关键堵点”
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直接关系经济发展质量。从现实需求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卷式”竞争、资源错配等问题,根源在于要素流动存在壁垒、配置效率不高。
此次国常会将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定位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在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市场在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对记者表示,在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标志性改革举措。试点工作以目标为指引、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探索,特别是在新型要素配置方式、新业态要素保障等领域大胆创新,通过实践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要素市场制度完善提供坚实支撑。
在六大要素中,“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被会议重点强调,这背后是土地作为“基础性、载体性”要素的特殊价值——土地是产业落地、基础设施建设、人口集聚的物理依托,其配置效率直接决定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其他要素的集聚方向与利用效能,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堵点”。
严跃进认为,从实践来看,土地要素配置仍面临诸多挑战:区域分割导致土地指标跨区域调配受限,经济发达地区“地少价高”制约产业扩张,欠发达地区“地多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市场割裂,农村土地价值难以充分释放;增量土地供应紧张与存量土地盘活不畅并存,进一步加剧资源错配。破解这些难题,关键在于以市场化手段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土地资源全国统筹。
以试点突破推进改革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土地要素的集约高效配置,将从“降成本、促协同”两个维度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降低用地成本方面,随着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土地管理流程将更加便捷高效。从地方实践来看,已有不少成功探索:深圳前海通过“弹性年期+先租后让”的土地供应模式,显著提升了土地开发强度至2.0,吸引沃尔玛山姆旗舰店及其他全球企业落地,彰显了土地供应创新对产业集聚的拉动作用。
“在统一大市场的标准下,有关流程将更加便捷化,尤其是可以和其他平台,比如不动产登记、税务系统等进行联结,真正促进审批等有关事项的高效化。”严跃进表示。
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土地要素的集约高效配置,能够打破行政边界对资源流动的约束,促进要素向高效率领域集聚,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资源优化格局。
严跃进建议,下一步应建立全国性土地指标交易平台,完善存量土地退出机制。
在促进产业协同方面,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将引导土地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集中,推动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产业链分工网络。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探索的“飞地经济”模式便是典型案例——发达地区通过与欠发达地区合作开发土地,有助于推动产业集群化,并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产业链协同网络。
这些案例表明,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