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05 17:42:39 股吧网页版
“糖恐慌”又起 赤藓糖醇还安全吗?
来源:蓝鲸新闻

  近年来,随着零糖饮料的流行,以赤藓糖醇为代表的代糖产品日渐风靡,而一些质疑声也开始出现。9月4日,据澎湃新闻报道,发表于9月3日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期刊《神经病学》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长期摄入低热量和无热量甜味剂(LNCs),尤其是人工LNCs和各类糖醇,可能会导致记忆力、语言流畅性和整体认知能力加速下降。而就在上个月,《参考消息》引用海外相关研究称,赤藓糖醇可能会增加中风风险。事实上,不仅赤藓糖醇,包括阿斯巴甜等诸多代糖产品近年来都有很多质疑其安全性的报道或研究发布。

  那么,赤藓糖醇作为当下最热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代糖产品之一,其安全性到底如何?为此,蓝鲸新闻采访了国内最大赤藓糖醇生产商之一东晓生物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李天罡,东晓生物研发中心主任王建彬。

  李天罡表示,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体重管理需求的提升,全球消费者正在积极减少糖的摄入。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在中国饮料消费者中,高达75%的受访者出于健康考量选择代糖产品。这场以“减糖”为核心的食品产业变革,离不开生物技术的支持——以玉米为原料制成的赤藓糖醇等天然代糖,正在重新定义“健康的甜”。2024年,全球赤藓糖醇市场规模约达9.1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以73%的份额主导全球供应格局,欧美市场合计占比约22%,显示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不过,一些关于赤藓糖醇的安全性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对此,李天罡认为,目前国内外知名消费品牌大都将赤藓糖醇作为代糖首选,其背后原因还是在于其“天然”与“安全”两个属性。赤藓糖醇的代谢方式与其他代糖不同,约90%会被小肠吸收并进入血液,但它以原形通过尿液排出,不需要经过生物转化,不会在体内滞留,且不会对肾脏或血液循环系统产生负担。其安全性也获得了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

  “赤藓糖醇对我们人类而言其实并不陌生,天然存在于蘑菇、葡萄、梨、酱油、葡萄酒等食物中,安全性高,这也是它与其他代糖的核心区别之一。作为目前唯一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认定为‘无每日摄入限制(ADI)’的天然代糖,赤藓糖醇凭借其零热量、不参与血糖代谢、高耐受性和抗龋齿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及医药等行业。此外,由于具有吸湿性低、分散性好、口感优良以及与药物成分兼容性强等特点,赤藓糖醇也越来越多地用于药剂辅料、药片包衣、吸入剂载体或赋形剂等医药领域。”王建彬表示。

  赤藓糖醇的安全性也获得了国际主流权威机构的认可。“在国际上,赤藓糖醇的安全性已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等权威机构的认可,并被美国营养与饮食学会(AND)列入健康饮食推荐组成部分。在我国,赤藓糖醇的安全性已经过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HC)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严格评估,结论显示其安全可靠。”王建彬表示,“乘着赤藓糖醇市场不断扩大的东风,加上我们全产业链的品控能力,东晓生物已成为元气森林、可口可乐、雀巢、联合利华、巴斯夫、正大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重要合作伙伴。”

  王建彬向记者强调,在美国,赤藓糖醇作为代糖已经使用了三十多年,一篇文章或一个团队通过少量样本得出的结论,其权威性完全不能跟全球官方组织或中国、欧美的政府机构相比的,这些结论更多是对消费者的一个可能存在风险的提醒,而并非结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