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05 17:24:40 股吧网页版
“归雁经济”升温:湖北凭什么让人“往回走”?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湖北报道

  位于襄阳市老河口市的顺博铝合金湖北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热浪扑面而来,堆叠的铝材被陆续投入炉中。本地人刘飞是这里的生产主管。几年前,刘飞也曾是一名远赴外乡的打工人,返回家乡后,他尝试过务农种地,直到进入这家公司,从一名一线员工干起,慢慢成长为生产主管。

  “刚进厂时我什么都不懂,但公司和人社部门给我们安排了系统的岗前培训,从专业技能教到安全规范,我也一步步从‘门外汉’变成了真正的产业工人。”刘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他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这样从外乡、田埂走上生产线的湖北老乡。

  刘飞只是近年来湖北返乡大队中的一员,曾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湖北,正迎来一场“归雁”热潮。公开数据显示,在湖北省内,宜昌2024年新增返乡就业创业1.54万人,同比增长20.3%;孝感市2024年返乡留孝人员1.29万人;天门依托服装电商产业,近3年累计吸引10万余人返乡就业创业。2025年上半年,湖北全省新增返乡创业经营主体超1.2万个,直接带动就业8.3万人,返乡创业项目营收同比增长23%。

  这些过去奔赴外省打工的湖北人,如今携技术、资源和经验返乡创业就业,一部分走上了汽车、机械、服装等制造业生产线,一部分投身于小龙虾、香菇、牧场等农业特色产业,还有一些人回乡发展起电商、民宿等现代服务业。这一趋势背后,是湖北省内政策红利、产业基础和乡情纽带等因素的共同驱动,湖北也正通过一系列机制举措,让返乡人员留得住、扎下根,将返乡热潮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从“在外漂”到“归巢雁”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湖北一直是劳务输出大省,以一线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为代表,凭借产业优势和薪资福利,吸引了大批湖北人才“南下”“北漂”。但在近年来,这一局面发生了改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2025“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采访团在走访中观察到,湖北多地正经历从“人才外流”到“归雁筑巢”的转变。

  今年34岁的陈朝曾在广州从事服装销售,2020年,他决定回到家乡天门市创业,成立莫祺服装辅料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各类缝纫线、拉链、橡筋、扣子、商标、吊牌等辅料和女装生产。

  “我们是最早一批进驻岳口服装产业街的,一方面是想回来顺便照顾家人,另一方面也是综合考虑了生产成本。”陈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经过多番考察发现,家乡服装产业供应链具备了一定规模,水、电、网、物流等各方面条件都不错。

  纺织服装是天门的传统优势产业,早年间,大量天门人赴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从事服装加工,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与产业资源,为如今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人员返乡打下了基础。数据显示,天门服装电商产业近3年吸引约10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带动就业16万人。

  例如陈朝便将在广州从事女装的经验带回了家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当时尚属空白的辅料市场上,先后前往广州、温州、武汉等地学习考察,经过几年的发展,莫祺线业成为周边市场上现货最齐全的辅料供货商。

  返乡创业者看到了家乡产业和市场的前景,而返乡务工人员则选择回乡实现“就业+生活”的双赢。

  44岁的华晓琴是襄阳市南漳县云上牧歌牧场的一名员工,此前她在广州做家政。今年年初,她听说云上牧歌建到了家门口,且还在招工,几乎毫不犹豫就回来了。

  “现在我在牧场里做青贮饲料分拣,一个月能拿到5000多元,收入不比在外地打工差,这里的工时不长还能灵活调整,让我有更多时间照顾老人和小孩。”华晓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些从事传统岗位的工人返乡就业后,不少人的收入并未降低,部分岗位收入甚至相对可观。

  例如,潜江依托小龙虾产业链的发展,催生丰富多元的岗位类型,既有分拣工等基础岗位,也有品虾师、养殖技术员等专业工种。据潜江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事小龙虾养殖工作,年收入可超过10万元;从事集中于每年4—8月的小龙虾加工分拣季节性工作,约收入4万元;而在小龙虾餐饮行业担任服务员或厨师,年收入也能达到7万元至12万元不等。

  在“中国香菇之乡”随州市随县,香菇种植成为了村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出生于随县殷店镇白庙村的汤成,在北漂17年后决定同步回乡创业,在随县建成百万棒标准化菇棚,带动220名村民就业。

  “我们公司的岗位从每月收入2000多元到2万元都有。收入最高的是计件制岗位,主要负责铲车上料,一个月大概2万块钱。负责叉车的员工月薪在1.2万左右,制棒和套袋工人月薪8000元,采菇是最简单的岗位,一个月能挣到2800元。”汤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2025年湖北返乡创业人员在农产品加工、文旅、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领域创业占比达67.7%,形成“一人成功创业,百人稳定就业”的乘数效应。

  “当前,湖北不断增强的经济发展动能、对未来增长潜力的积极预期,以及深厚的地域情感联结,共同构成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选择‘返乡还巢’的主要动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红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群体的年龄结构以青壮年为主,主要从沿海发达省份及省内中心城市返回县城,返乡创业群体集中于农村电商、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文旅及县域高新技术制造等一二三产融合领域,兼具政策驱动与市场导向特征。

  回乡不再只是“退路”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湖北就业创业。如何为他们提供保障,让人能留得住、扎下根?

  针对返乡创业者,今年,湖北出台省级政策,梳理形成“六贴一惠”返乡创业政策包,涵盖场租、贷款、社保、创业等六大补贴及税费优惠,构建“担保贷+稳岗贷+信用贷”多元联动支持体系,小微企业最高授信额度提至5000万元。湖北提出,将培塑100个“荆楚归雁”项目,每个给予10万元资金扶持;遴选1000个以上大学生创业和创意扶持项目,最高给予50万元资金扶持,并对成效显著的省级劳务品牌和劳务品牌领军企业,每个给予50万元资金奖补。

  除省级层面外,湖北省内各地也吹响了返乡创业“集结号”。例如,荆州市以劳务品牌为引擎,通过搭平台、建载体、强服务、优政策多维联动,“监利玻铝商”“公安锅盔师”“洪湖石化设备制造师”等劳务品牌,不仅带动了超130万人就业,更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宜昌市今年来发布创新创业机会清单,根据历年返乡创业领域分布,开发返乡创业项目500余个,梳理返乡创业园、孵化平台、产业园区、流量商圈等创业平台场所600余处,方便创业者选择对接。

  而返乡务工的劳动者,普遍面临技能与当地产业需求不匹配、市场信息滞后等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湖北省内各地结合当地产业特点,为返乡者提供技能培训、资金补贴、岗位对接等就业服务保障,让更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们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目前,潜江小龙虾产业已形成完备产业链,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潜江市劳动就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依托“潜江龙虾工” 劳务品牌,该局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使其与小龙虾、虾稻共作等特色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同时,建立返乡劳动力与本地企业、合作社的对接平台,通过举办招聘会等形式,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孝感市则以“家门口”就业促进行动为主要抓手,联合社区、高校、金融机构、邮政机构等机构,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21个,并积极组织开展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开展定点“赶集式”招聘、企业专场招聘等。截至目前,全市开展招聘活动617场,累计提供招聘岗位25.54万个。此外,为扶持返乡人员创新创业,今年以来,孝感市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34亿元。

  孝感市云梦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云梦县祥云湾街区通过“边建边运营”模式,直接吸纳就业1800余人,其中75%为本地居民,包括大量返乡青年和周边村民,还间接带动酒店、餐饮、夜市等800多个岗位。

  在孙红玉看来,要让返乡人员真正“留得住、扎下根”,湖北需在政策的精准性、协同性和长效性上进一步深化。

  “从长远看,湖北需构建系统性长效机制,将返乡热潮转化为持续经济发展动能。”孙红玉表示,应加强产业生态培育,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返乡人员与湖北先进产业集群对接,将人力与产业精巧结合,并融入更广阔的经济循环。同时,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县域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增强返乡人员归属感。此外,应完善职业成长通道建立多元化晋升与技能提升机制,打通返乡人才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等。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