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达32.75米的存车线工作井基坑开挖工程正式启动,塔吊林立的工地上,上海第四大火车站正破土成长,这座规划年旅客到发量5400万人次的超级枢纽,将结束上海北部没有大型高铁站的历史。
今年4月,上海宝山站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工期852天,预计于2027年6月30日竣工。作为上海北部唯一大型高铁枢纽,宝山站设计日均铁路旅客到发量达14.5万人次,年旅客到发量约5400万人次,规模仅次于上海虹桥站、上海东站、上海站。
中国第二座叠场车站
为充分集约利用土地,宝山站采用叠场形式进行设计,是继北京丰台站后中国第二座双层车站,高架层为沪渝蓉高铁场(4台8线),地下层为沪通铁路场(4台10线),这种设计实现了铁路与城市空间的高效融合。站台总规模达8台18线,站房面积8.1万平方米,总建筑规模达48.5万平方米。
沿江经济带上的“新心脏”
宝山站集多条铁路与轨道交通于一体,成为连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的关键节点,它既是沪渝蓉高铁(北沿江高铁)的始发站,同时也是沪苏通铁路二期的重要站点。依托宝山站,未来宝山可实现半小时可达南通、常熟等近沪地区,1小时可达扬州、南京等大都市圈,2小时可达合肥等长三角城市,3小时可达武汉等中部地区城市,进一步拓展宝山“123小时交通圈”范围,推动地区快速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及上海大都市圈国家战略发展之中。
宝山站还是上海新建轨道交通19号线的北部起点,19号线全长46.2公里,被誉为“换乘王”,将串联闵行、徐汇、浦东、虹口、宝山五大区域,未来将与轨交18号线二期实现同站换乘。19号线以及市域线的开通,将使宝山站至人民广场、虹桥枢纽的通勤时间缩短至25分钟左右。此外宝山站还可以通过地面道路与北侧地铁3号线江杨北路站衔接,构建多层级、多通道的轨道出行网络。同时,宝山站还预留了市域铁路宝嘉线未来接入条件(预留捷运线),这种“四场合一”“无缝换乘”布局(集国铁沪渝蓉场、沪通场、地铁19号线、预留捷运线于一体),使宝山站堪称“超级枢纽”。
站城融合,下车即购物
宝山站的建设不仅填补了区域交通空白,更是对“站城融合”理念的深度落实,该项目通过“高铁+地铁站+城+产+商+居一体化”设计,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深度结合。站房上方规划2.8万平方米商业空间,引入科创展示、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打破传统车站单一功能模式,实现了国内高铁站上盖开发的创新突破。站前广场商务区已经全面启动建设,含酒店、办公、商业综合服务等多种功能,总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其中商业综合体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合生创展集团旗下高端商业品牌“合生汇”已正式签约,建成后旅客步行几分钟即可从站台到商业区,真正实现“下车即购物”的便捷体验。合生汇的入驻有效弥补了大吴淞区域高端商业较少的短板,高能级商业带来的辐射效应将有力推动“站城融合”理念的实现,使宝山站从单纯的交通节点升级为辐射北上海的城市活力中心。该项目计划于2027年与高铁站同步建成。
打开对内、对外两个扇面
高铁上海宝山站通过构建对外辐射通道和对内协同网络,实现“对内”深度融入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对外”联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面向全球,打开了上海北部发展的“两个扇面”,有望成为联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对内,宝山站建成后将在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间建起一条快速新通道,对于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增强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能力和龙头作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沪渝蓉高铁始发站,宝山站向西经苏州、南通、南京、合肥、武汉、重庆等城市直抵成都,构筑了一条贯穿长江经济带、高效绿色的交通大动脉,显著压缩了时空距离,提升了物流和人流效率,推动了沿江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协同合作,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对外,通过沪苏通铁路可直达上海东站,将宝山到浦东国际机场的时间缩短至约30分钟,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航空枢纽与铁路网络的联动效应。除此之外,宝山站更是撬动“大吴淞”战略区域发展的关键支点,其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联动,是推动宝山从“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迭代升级的核心支撑。宝山站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的直线距离仅约5.5公里,宝山区正积极探索“站港联动”,以多元化交通方式串联区域内相关重点发展地区,通过丰富商业消费场景、打造“培训+体验+赛事+旅游”组合的综合性水上运动体验中心、完善邮轮产业生态等,将站港交通“流量”转化为地区经济“增量”。
高铁上海宝山站的落成将有望刷新宝山至多地的时间成本,为北上海带来一场速度革命,进而为宝山打造科创中心主阵地赋予更为流动自由的资源、释放更多区域协同的效应,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座集交通、科创、文旅于一体的北上海新地标正在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