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9-04 23:40:20 股吧网页版
获得国家机密研究计划代号“601”,这一项目的突破60年前震惊世界
来源:上观新闻

  “当年,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获得国家机密研究计划代号——601,其内涵是上世纪60年代第一大任务,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关心过问。”9月4日下午,为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60周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大讲堂”暨上海分院第13期“报国讲坛”在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院长、生化与细胞所所长李林作主旨报告。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与天然胰岛素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并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是继1828年从无机物出发人工合成首个有机分子尿素后,人类在揭示生命本质的征途上实现的里程碑式新飞跃。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牛胰岛素在进行活力测定。

  【年轻科学家挑战科学难题】

  一切肇始于上海市岳阳路320号。这个大院集聚了很多有分量的研究所,很多青年科学家曾自诉,“来到这里都带着‘朝拜’科学‘圣地’的心情。”

  1955年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胰岛素一级结构测定,英国化学家桑格因此在195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当年曾发表评论文章说,“合成胰岛素将是遥远的事情”。

  然而,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前身之一)的年轻科学家们,却试图探索这一科学难题。

  1958年夏天,生物化学研究所召开高级研究人员会议,王应睐、邹承鲁、曹天钦、沈昭文、王德宝、张友端、钮经义、周光宇、徐京华参加。他们提出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设想,而胰岛素是当时唯一阐明化学结构的蛋白质。能否人工合成胰岛素呢?此时,距离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胰岛素结构测定,刚刚过去3年,中国科学家就敢于做出跨越“遥远”的决定。

  1958年12月8日至12日,生物化学研究所邀请北京大学等单位,在所内举行了胰岛素文献报告会,详细分析了重要性、现实性,探讨了研究方案。6天后,生物化学研究所正式确定了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

  这项工作由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协作,历时近7年,堪称前沿研究和建制化研究的典范。

  【“不搞上海的胰岛素,不搞北京的胰岛素”】

  牛胰岛素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A链与由30个氨基酸组成的B链,通过3个二硫链结合而成的蛋白质。

  当时条件很艰苦,连合成胰岛素的原料氨基酸都没有。生物化学研究所摸索并建成了专门制备氨基酸等试剂的东风生化试剂厂。

  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是三对二硫链能否正确连接形成有活性的蛋白质构象?当时国际上天然胰岛素拆合中几乎观察不到重组胰岛素的活性,因此相关科技文献对二硫键的正确连接率非常悲观。

  生物化学研究所于1959年取得了天然胰岛素拆合成功,既回答了上述关键科学问题又确定了全合成胰岛素的研究策略。

  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另一关键科学问题,是能否有机合成长度达21个氨基酸的A肽链和30个氨基酸的B肽链?要知道,当时国际上最长只能合成1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链。

  生物化学研究所在1959-1960年间,已将胰岛素B链所有30个氨基酸分别连接成了各种合成肽,最长已达到10个氨基酸。

  当时,不少人认为,“胰岛素合成的关键问题已经解决,只余下堆肽的技术活了”。再加上当时国家政治性因素的推波助澜,多个单位一哄而上。但经过几个月的如此大规模探索,研究却迟迟没有突破。

  此时,王应睐果断向中国科学院建言,应集中精干专业队伍协同攻关。就这样,没有集中抓手的“大兵团作战”被终止。聂荣臻副总理当时曾到生物化学研究所视察,并表态“你们做,再大的责任我们承担”。

  在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协调下,生物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于1963年8月再次协作推进人工合成胰岛素。由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应睐任协作组组长、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汪猷任副组长,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共同负责合成A链,生物化学研究所负责合成B链,并承担最后A、B链的组合折叠以获得活性胰岛素。三方彼此约定“不搞上海的胰岛素,不搞北京的胰岛素,要一心一意搞出中国的胰岛素”。

  戮力同心之下,1965年9月17日,科学家们终于观察到了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的结晶。

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当时的国家科委组织了两次专家鉴定会,得出一致结论——我国科学家首次人工全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对于这一重大突破,国际学界感到震惊。

  【亲笔划掉自己的名字】

  “这是一次集体作战,但我想再一次提到这五位科学家的名字:王应睐、邹承鲁、钮经义、汪猷、邢其毅,他们为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作出了特别的贡献。”李林说。

1978年12月14日,聂荣臻副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胰岛素总评会的全体同志。

  特别是王应睐,他是这一成果的主要组织者,却在任何相关论文和获奖证书中坚决不肯署名。就在他的书房,他亲笔划掉了上报国务院关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鉴定成果中自己的名字。

  科学成就的背后离不开精神支撑。“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