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报数据披露完毕,百余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收益表现全部出炉。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募行业总收入差距显著,头部公司优势明显,部分中小机构仍处于亏损状态。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张碧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确实比较显著,这也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头部机构凭借更为强大的品牌效应、投研实力和渠道优势,在规模效应下更易形成稳定的营收。而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在资源投入和运营效率上都较难与头部大机构匹敌,所以需要通过寻找差异化的路径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头部公司“强者恒强”
从数据上看,公募基金行业继续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头部公司在总收入和净收益方面均占据绝对优势。
从总收入来看,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649.43亿元位居第一,华夏基金以622.63亿元紧随其后,广发基金以403.55亿元排名第三。
从净收益角度来看,华夏基金以462.99亿元的显著优势稳居行业首位,成为2025年上半年当之无愧的“盈利之王”。易方达基金尽管在总收入上领先,净收益则为290.04亿元,位列第二。富国基金以175.10亿元的净收益排名第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司总收入较高但净收益偏低,如广发基金总收入403亿元,净收益仅66.87亿元,其成本支出较高。

第五至第十名依次为:博时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汇添富基金、华安基金、中欧基金,总收入分别为334.24亿元、333.44亿元、249.85亿元、240.77亿元、239.16亿元、216.68亿元。
此外,前二十名还包括工银瑞信基金、鹏华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国泰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天弘基金、银华基金、兴证全球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招商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总收入的前二十名中,几乎全部都是头部公司。
股票、债券价差仍是收入主要来源
股票与债券投资仍是盈利核心。
从收入构成来看,股票差价收入和债券差价收入是公募基金最主要的收益来源。
股票差价收入方面,华夏基金以266.16亿元领先,南方基金以87.8亿元收入位居第二,易方达基金以81.16亿元位居第三;华泰柏瑞基金以69.03亿元位列第四,富国基金以67.94亿元位列第五。嘉实基金以48.76亿元位列第六,大成基金以36.57亿元位列第七,工银瑞信基金以28.56亿元位列第八,国联安基金以26.97亿元位列第九,博时基金以26.09亿元位列第十。
债券差价收入方面,博时基金以103.60亿元居首,广发基金102.89亿元,易方达以99.32亿元居第三位,华夏基金以96.41亿元次之,富国基金80.99亿元。南方基金、鹏华基金、招商基金、嘉实基金、永赢基金债券收入位列五至十名,收入分别为79.18亿元、75.48亿元、73.25亿元、65.16亿元、62.57亿元。
此外,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也对部分公司收益贡献显著,如易方达该项收入达293.32亿元,广发基金为286.28亿元。其次则是富国基金、中欧基金、博时基金、汇添富基金、华夏基金、华安基金收入均超100亿元,分别为183.21亿元、179.09亿元、146.49亿元、132.22亿元、106.89亿元、104.90亿元。
基金公司的其他重要收入项包括存款利息收入、股息收入、买入返售证券收入等。存款利息收入中,天弘基金最高,达40.43亿元;股息收入中,易方达基金以97.43亿元领先;在买入返售证券收入中,易方达以19.62亿元最多。
多家小规模机构净收益为负
尽管头部公司收益可观,但中小型公募公司表现参差不齐,共有13家公司净收益为负,其中包括:泉果基金、中海基金、九泰基金、先锋基金、东方阿尔法基金、安联基金、中科沃土基金、东海证券,净收益分别为-9.13亿元、-1.25亿元、-3135.89万元、-1969.94万元、-1422.46万元、-377.67万元、-252.23万元、-125.41万元。

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公司如睿远基金、中庚基金等,尽管总收入不高,但净收益表现稳健。
也有公司净收益表现持平,其中多家小型公募基金位列其中。具体来看,国都证券(仅指公募业务,下同)上半年净收益仅为28.56万元;东吴证券为51.79万元;瑞达基金为52.51万元;明亚基金为74.25万元;诚通证券净收益达167.32万元;汇百川基金为169.91万元;财信证券则为170.71万元。
应对马太效应显著,小基金公司难以赚钱的问题,一家总部位于深圳的个人系公募基金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基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策略是否清晰、能否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收益,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小规模公募基金可持续聚焦投研能力建设,通过扎实的研究与专业的投资管理,推动产品业绩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