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9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到,2025~202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加上锂电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关领域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达到5%以上;到2026年,预期实现营收规模和出口比例在41个工业大类中保持首位;5个省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过万亿;服务器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75英寸及以上彩色电视机国内市场渗透率超过40%,个人计算机、手机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相关目标的设定给未来宏观政策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留下来充足空间。
从“高速”转向“高质量”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数据,2025年1~7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同一口径)生产稳步增长。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高4.6个和1.4个百分点。而2024年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增速分别比同期工业、高技术制造业高6个和2.9个百分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方案》定下“7%左右”等目标有何考虑?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王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正经历一场从追求高速增长到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这一目标实则是多重考量下的审慎决策。
王建表示,一是产业基数增大,增速自然放缓,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张,“7%”是一个更务实且可持续的预期。二是政策目标从“高速”转向“高质量”,“稳增长”的核心已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政策旨在引导行业规避过度“内卷”,鼓励企业将资源投入到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新质生产力培育上。三是引导市场预期,避免过度“内卷”, 在一些高景气赛道,过度投资和无序竞争已成突出问题。此举旨在向市场释放信号,鼓励企业理性投资,避免盲目扩张,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总体要求上,《方案》便提及,坚持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巩固已有产业规模,培育壮大新兴增长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关于“内卷式”竞争,光伏等行业近期受到广泛关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光伏破除“内卷式”竞争,关键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行业进入方面,通过政策手段防止低端产业进入,防止光伏产能过快增长,通过行业协会自律的方式来控制产能,尤其是低端产能;另一个是市场需求方面,积极通过行业赋能的方式,将光伏和各类新业态结合起来,扩大需求场景,探索新需求,从而让光伏市场需求扩大。
人工智能贯穿始终
此次,为了推动行业稳增长,《方案》明确了2025~2026年主要预期目标,并为实现目标,提出三大方面的举措。
首先,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构建高质量供给体系”方面,《方案》提到,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光伏等领域高质量发展,依法治理光伏等产品低价竞争。引导地方有序布局光伏、锂电池产业,指导地方梳理产能情况。实施光伏组件、锂电池产品质量管理,深入落实《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文件,强化与投资、金融、安全等政策联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方案》还提到,聚焦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面向行业应用和消费场景,统筹专项资源,持续强化电子产品供给水平。促进人工智能终端迈向更高水平智能创新,推动智能体与终端产品深度融合,制定人工智能终端智能化分级方法和标准,鼓励各地推动人工智能终端创新应用。推动手机、个人计算机、家庭网关设备、视听设备、服务器等整机和零部件迭代升级,持续提升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计算机外设可靠性,打造新型显示、智能安防、车载计算、智能可穿戴、智慧健康养老、智慧家庭等新兴产品,研发高性能轻量级扩展现实(XR)等新型终端设备,鼓励创新产品形态、提高质量水平、培育高端品牌。加快提升新一代整机装备供给能力,推动5G/6G关键器件、芯片、模块等技术攻关,加强6G技术成果储备。
其次,在“促进国内外市场畅通经济循环,深挖需求潜力”方面,《方案》提到,扩大新场景,挖掘大众消费潜力。包括深入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鼓励金融机构围绕电子信息产品发展消费金融业务,通过创新提振收集、电脑、电视等传统电子产品消费,支持可穿戴设备在医疗、交通、教育、应急、健康等典型场景的终端研发,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方案》还提出培育新业态,强化行业应用赋能。提升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水平,增加智慧健康养老优质终端产品供给。推进人工智能服务器、高效存储等先进计算系统建设,提升智算云服务水平,赋能科学研究、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高算力场景。支持汽车电子、海洋电子、航空电子、医疗电子等产业发展,助推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构建基于北斗的精准时空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北斗与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深度融合。
黄群慧指出,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是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提振消费的关键举措。无论是将消费新场景落在医疗、交通、教育、应急、健康等典型场景开发,还是将培育新业态落在养老、汽车电子、海洋电子、航空电子、医疗电子等产业上,都意义重大。
黄群慧称,一方面是这些领域的数字、绿色和智能消费的技术供给正在逐步成熟,具备了大规模市场化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海洋经济、养老产业、低空经济、医疗健康、教育培训、交通出行的等领域的未来新型消费的需求潜力巨大,场景十分丰富,是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主要方向。实践上,只有在这些领域实现数字、绿色、智能消费的日益普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生活的数字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这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趋势。
此外,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方案》提出,加力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撬动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编制完善产业链图谱,有序推动先进计算、新型显示、服务器、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布局。
同时,聚焦行业垂直领域场景,切实推动算力转换为生产力,打造以跨平台计算框架为核心的计算生态,加快对多体系芯片、多类型软件、多元化系统的兼容适用,提升产业生态主导地位。加强CPU、高性能人工智能服务器、软硬件协同等攻关力度,开展人工智能芯片与大模型适应性测试。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各地已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强化服务器、芯片和关键模块的兼容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