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4日电(记者孙阳)在工业智能化全面提速的浪潮下,具身智能技术正加快从“舞台上动起来”向“工厂里用起来”转变。今年以来,工信部明确部署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的全流程、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智能升级,加快下一步超级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商业化进程。
作为制造业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工序之一,近年来,工业质检从过去的“人工目测”实现了AOI(自动光学检测)批量应用,推动了制造业在精度和效率上的跨越。与此同时,也开始面临场景碎片化、个性化与设备导入周期的矛盾。
举例来看,2024年,国内新上市手机型号超400款,制造周期的缩短,促使换型频率加快。一套AOI设备的导入周期往往长达三到六个月,节奏错配影响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在工业检测“最后一公里”,人工复检和补检依然不可或缺,行业长期处于效率与灵活性的拉扯中。
“如果把制造业比作一条奔腾的河流,质检就像是守在下游的闸口,任何瑕疵都必须在这里被拦下。”近日,中科慧远发布了首款工业具身质检机器人——「CASIVIBOT」,在中科慧远总经理张武杰看来,工业质检的未来,不仅是算法和硬件的较量,更是如何让机器真正理解并模仿人类经验,走向“像人一样观察、像人一样操作”的具身智能。
行业分析认为,补齐当前AOI设备的短板,可以利用具身智能技术的“手眼协同”模式,打造行业新范式,使工业质检既能适应复杂多变场景,又能兼具导入效率;既有统一确定的形态,又具备持续学习和升级能力。
“我们认为,新的范式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个体的拟人化,包括‘场景可达、产品可达’的形态拟人、‘快速部署’的学习拟人、‘人机匹配’的识别拟人;二是群体的弹性部署,比如云端控制和集群训练。”张武杰表示。
张武杰介绍,在核心技术体系层面,通过模仿有经验的质检员操作,记录在质检操作时的动作路径与姿态细节,做到人机一致,并将这些经验沉淀为可复用的知识图谱。
同时,让机器人拥有“理解”的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引入视觉与语言双模态大模型,将图像识别与语义表达结合,使机器人不仅能看到瑕疵,还能理解其成因。
长期以来,质检被视为生产链条上的一道工序,是成本中心。业内认为,具身智能的引入,使质检逐渐演变为智能协作的生态环节。企业不再需要为一次性投资承担高额成本,而是可以通过机器人即服务的模式,根据需求弹性扩展检测能力。
张武杰认为,AOI与机器人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协同共生。“当二者结合时,形成的是效率与精度双重提升的体系:前段由AOI完成大规模筛查,后段由机器人完成复杂补检,此外,通过机器人不断学习还可反哺AOI算法库,推动整体能力进化。”张武杰表示。
当前,工业制造的智能化变革,已成为企业降本增效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从3C电子到新能源汽车,从半导体到传统家居,我国场景的多样性和规模化的体系优势,为创新型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张武杰认为:“我们有责任在这个领域走在前列,把中国制造的灵活性和速度优势,转化为智能化升级的引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