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创新药械为复杂疾病带来新希望,但其高昂价格也会成为患者用药的拦路虎。为破解这一难题,创新药多元支付生态应运而生,从政策支持到平台实践,正逐步落地生根,构建起保障患者健康的坚实桥梁。
政策引领
过去十年,中国创新药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国产创新药获批数量持续增长。但支付端的可及性与可支付性一直面临挑战:进医保虽能快速提升渗透率,但往往伴随显著价格降幅;不进医保因单价过高,仅能覆盖少数高支付能力的患者。
政策层面的引导与支持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最近几年,国家积极倡导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机制成为政策关注重点。
今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首次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再一次释放明确信号:构建多层次、均衡化的支付格局不是远景,而是“现在进行时”。值得一提的是,旨在“完善多元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沪28条”出台两年后,今年上海也再次推出18项一揽子支持举措,探索建立医保支付、商保赔付、慈善组织参与、药企主动分担等多元支付和多方协同机制。
多元供给
政策红利的释放,推动各类支付工具加速涌现,惠民保、商业保险、慈善赠药及药企共付等创新支付工具已逐步形成多元供给格局。
其中,惠民保以其低门槛、广覆盖的特点,成为许多患者补充保障的选择,通过将部分创新药纳入保障范围,减轻患者用药压力。商业健康保险作为重要补充,通过开发针对性产品,试图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保障。慈善赠药项目则聚焦贫困患者,通过药企捐赠、公益组织运作的模式为困境中的患者免费提供药品援助。药企共付则通过引入疗效保险、分期付款等多样化的创新形态,从支付节奏、风险分担等维度,为患者减轻即时经济压力。
不过,必须看到的是,多元支付体系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碎片化的痛点。现实场景中,患者往往需要在不同渠道、不同机构间奔波,了解、申请各项支付福利,流程繁琐复杂。不同支付工具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无法形成强大合力,这既影响了支付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创新药多元支付生态的进一步完善。
针对这一困境,一批平台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成为连接支付工具与患者需求的生态整合器。例如,镁信健康打造的一码直付平台已经聚合了医保之外的多种支付方式,将惠民保、商业医疗险、带病体保险、金融分期、慈善赠药等多样化支付方案集中呈现,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
不仅如此,该平台还推出组合支付功能,支持患者选择多种支付方案同步理赔结算。这一功能如同智能管家,精准计算各支付方和个人自费金额,让药品账单一目了然,一站式解锁多元支付组合,大幅降低患者药械费用负担,加速创新药械成果落地应用。
协同发力
从政策及时雨的滋润,到多元支付工具的初步探索,再到平台企业的生态整合实践,创新药多元支付机制正逐步从分散尝试走向系统落地。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创新药多元支付机制的落地生根,仍需“政策+市场”的持续协同: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推动医保与商保数据互通、支付标准衔接,为平台整合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需鼓励更多平台企业参与生态建设,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服务体验,让整合型支付模式覆盖更多病种、更多地区。
唯有如此,才能让多元支付生态真正发挥作用,让那些承载着科技突破的创新药械,真正成为照亮患者健康之路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