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提到非遗,常陷入“技艺展演—观众拍照—商店买纪念品”的固定套路,结果是“叫好难叫座”。如何让“小而美”的非遗在琴澳之间流动起来,成为可感、可玩、可带走的体验?
9月3日至7日,第四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简称“高品会”)将继续以“一会展两地”的模式在横琴与澳门举办。其中,4日举办第四届横琴世界湾区论坛文旅主题论坛,给出了答案。
北京民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杨明霞在这场论坛上表示,非遗不是展品,而是“超级接口”,把非遗当作IP接口,与夜游、演艺、明星、电竞、短视频、NFT等任意场景拼接,完成“时尚化—经济化—国际化”三连跳。
2023年6月,浙江安吉的竹灯、白茶、龙灯走进了北京居庸关夜长城,首创“竹乡灯火照亮长城”主题夜游。数字藏品同步上线,年轻人白天登长城、夜里打卡数字灯光秀,2天涌入3.2万人次,微博话题阅读量破1.8亿。同年中秋,通州大运河5A景区打造了“明月满前川·中秋奇妙夜”,三天接待5万人次,抖音同城榜TOP1。可见夜游经济的关键不在“灯光”,而在把非遗故事拆解为“可互动的剧情”,让游客成为“剧中人”。
以上种种都是非遗文化成功传播从而推动文旅发展的缩影。而澳门拥有400多年中西交融史,与8个葡语国家、2.6亿人口天然互通;横琴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与澳门一水相依。这里既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也汇集了岭南、葡语及国际多元文化。
杨明霞认为,作为多元文化的汇聚地,可邀请安哥拉、巴西艺人来到横琴,与广彩瓷、醒狮、咸水歌非遗大师共创并拍摄短片,在澳门国际电影节首映,并通过TVB、RTP(葡萄牙国家电视台)同步播出,实现文化“双向奔赴”。
同样,名人的吸引力也不可小觑。以何超莲×景泰蓝、李乃文×金镶玉、李思思×五花剪纸等特色为100多位明星量身定制“非遗身份”。明星不是站台,而是“共创” ,作为“琴澳非遗星推官”这些名人可以把粤剧脸谱、葡式瓷砖彩绘、地水南音等冷门技艺推向大湾区其他城市乃至葡语国家市场。
“非遗不是‘过去的遗产’,而是‘未来的资产’。” 杨明霞提出,只要把非遗拆解为可体验、可传播、可交易的“最小文化单元”,再通过夜游、明星、联名、出海等“放大器”,就能让老手艺在琴澳之间长出新的经济生态。横琴与澳门,一个拥有制度之利,一个拥有文化之魅,若能以非遗为纽带,必将重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