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圣保罗9月2日电(记者杨家和)巴西帕拉州劳工法院近日裁定,大众汽车巴西公司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场存在“类奴役劳动”,需支付1.65亿雷亚尔(约合3000万美元)赔偿并公开致歉。
此判决不仅刷新了巴西劳工赔偿金额纪录,也凸显了巴西劳工司法的独特逻辑:违法成本高昂,历史责任可能随时被追溯。对于“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大对巴投资布局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一案例无疑敲响了警钟。
巴西劳动制度高压线与执法体系
巴西劳动保护体系被视为拉美最严格的制度之一,自1943年《劳动法典》确立以来,劳动法规几乎覆盖员工工作生活的所有环节。法律明确规定最低工资、工时上限、加班支付、休息及假期安排,同时对住宿条件、饮用水供应、职业安全和健康保障提出强制性要求。企业在这些条款上几乎没有操作空间,任何违规行为都可能引发劳动司法与舆论的双重压力。
巴西劳工部(MPT)在制度中发挥核心作用,其不仅有权独立发起诉讼,还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要求企业承担巨额经济赔偿、公开致歉或履行社会公益义务。劳动监察员可进入企业或合作单位进行实地检查,并直接采取法律措施,同时启动行政与司法程序。
教会组织、工会及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劳工监督,长期收集违法证据并推动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媒体报道则形成舆论压力,成为推动劳动司法的重要力量。
大众案正是这一制度逻辑的典型体现。据巴西通讯公司(EBC)报道,在帕拉州圣安娜—杜阿拉瓜亚的Vale do Rio Cristalino农场,上千名工人在1974至1986年间遭遇高强度劳动、恶劣住宿条件、饮水和食物不足、限制人身自由、禁止联系家人,并被迫承受债务束缚和武装看守。
包括历史照片、政府访问记录及劳动者口述证词在内的大量证据由天主教土地牧灵委员会长期收集。2019年,这些证据提交劳动司法机关,最终在2025年8月29日由帕拉州劳工法院作出判决:大众需支付1.65亿雷亚尔(约合3000万美元)赔偿,并向受影响劳动者及整个巴西社会公开致歉。
大众方面表示将上诉,但在社会舆论中,此判决被视为“迟来的正义”。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奥塔维奥·费雷拉指出,大众直接受益于非法劳动模式,证据显示存在债务束缚、武装看守和强制劳动,符合现代劳动奴役的法律定义。检察官拉斐尔·加西亚强调,奴役劳动剥削不受追诉时效限制,即使行为发生多年,也可能被法律追责、谴责和赔偿。
历史追责与社会舆论压力的深远影响
大众案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赔偿金额,更在于司法对历史违法行为的追责逻辑。
巴西法律明确规定,涉及现代奴役及严重侵犯劳工权利的行为没有时效限制。因此,企业即便几十年前存在违法行为,也可能因社会推动或司法介入而被追溯。巴西方面认为,这种法律设计既保障劳动者权益,也强化企业合规的前瞻性要求。
该案件同时凸显了声誉风险的巨大影响。法院判决要求大众公司向巴西社会公开致歉,媒体和非政府组织持续关注,使事件在巴西国内迅速发酵。
业内人士指出,大众案暴露企业在历史合规管理上的缺陷。若企业缺乏完整档案管理、员工访谈和风险审查机制,即便多年后退出项目,也可能因社会舆论和司法复核面临高额赔偿与声誉损失。这对所有在巴投资的外资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企业在巴投资的合规成本与风险启示
大众案对中国企业在巴西投资具有多维启示。劳动合规是企业进入市场的硬性条件,覆盖工资、工时、休息、加班支付、医疗救助、住宿条件及饮水供应等方面。企业必须将劳动权益保障纳入固定成本预算,并建立制度化合规流程。任何环节疏漏都可能引发高额赔偿。
承包链条风险也不可低估。巴西法律规定,发包企业对承包商违法行为负连带责任。因此,对本地外包或分包须建立严格审查和监督机制,包括资质审核、劳动合同核查、定期现场检查及员工访谈。一旦承包商违法,主企业可能承担赔偿责任并面临声誉风险。
历史责任追溯与声誉外溢效应更是同样不容忽视。大众案提醒投资者,历史违法行为不会因项目结束而消失。巴西媒体、工会及非政府组织舆论力量强大,一旦触发劳动争议,信息可能迅速扩散至国内外,影响企业融资、供应链合作及品牌形象。
大众案显示,社会舆论对法律判决的影响也在扩大。法院裁决不仅考虑法律条文,还会参考媒体报道、非政府组织证据及公众舆论压力。
大众案提醒所有在巴西或计划进入巴西的投资者:劳动违法必究且追责无时效。劳动保护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市场准入和社会认可的关键环节。企业若想在巴西稳健发展,须将劳动保护内嵌于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建立系统化管理机制,完善危机公关和舆情监控,注重合规与声誉管理,并与法律团队协作应对潜在风险,防范“大众式”历史追责与社会舆论风险。